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四諦——脫離生死的出路(中)
2006-07-04

作者: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慈誠羅珠堪布

下面就四諦各自的行相做比較細節的說明:

 

苦諦

 

苦諦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與六道眾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說,六道有情眾生,以及從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接觸到的所有現象,都屬于苦諦的范疇。因為經常接觸到,所以苦諦離我們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諦中。雖說離得最近,但凡夫對苦諦卻從來沒有準確地認識。由于缺乏認識,就導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認識苦諦是至關重要的。

 

苦諦的四種行相:無常、痛苦、無我、空性,為什么會對解脫輪回有深遠的影響呢?因為,平時我們因貪瞋癡所造的殺、盜、淫等罪業,都是因為對這四種行相沒有正知正見而造成的。

 

與無常相違的見解,就是認為萬法常住不滅的常見。常見是與生俱來的,世間的人們總是認為世間形形色色的東西是常住不滅的,并對它們萌生出貪心或瞋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對無常有一定認識,就不會對他人懷有深仇大恨,因為他明白,仇人不會永遠是仇人。從更細微的角度來看,仇人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真正去尋找時,這個仇人也無處可尋。貪心也是一樣,一般人以為金錢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們知道它們是無常的、是靠不住的,還會如此絞盡腦汁、不遺余力地追求嗎?

 

《普賢上師言教》中有一個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閉關了九年,在他閉關的洞口有叢荊棘。每次出去時,荊棘都會掛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極不方便。正當他想把它砍掉之時,忽然轉念一想,也許以后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洞里了,還不如去做點有意義的事,就放棄了原來的打算;進到洞里時衣服又被掛到,他又想把荊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后不一定還會再出洞,與其砍伐荊棘,不如在洞里修心,就仍然沒有去砍。就這樣經歷了九年,直至他獲得成就,洞口的荊棘還在原地未動。正是因為他內心強烈的無常觀,才使他能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將時間浪費在無有意義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這一切,并不是因為他證悟了空性,而是由于體會到無常的結果。

 

如果我們能深深體會到世間萬法的無常性,就不會再愿意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上面。但是,除了那些菩薩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現在的世間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質生活上的所謂圓滿。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認為物質財富是靠得住的,并以這樣的錯誤觀點而導致了諸多問題。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推翻自己的常見。而通過修習無常,就可以推翻我們的常見,當我們能深切體會到世事無常時,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為什么苦諦的第二個行相是痛苦呢?因為,一般人認為生命中也有很多快樂的元素,不覺得輪回是痛苦的。我們之所以會主動地、熱情地投入到世間利益及榮耀的追逐中,是因為我們相信其中有幸福快樂。這樣的認知,都是由于我們相信人天果報是快樂的而引起的。佛要求我們視所有的輪回現象為苦,這不僅是佛的要求,事實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佛所說的不是事實,則無論佛有沒有要求,我們都無須照做。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隨時可看到、體會到輪回的苦,但因為有一個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就使得我們時而體察到痛苦,時而又忘卻了痛苦,對我們體認輪回的真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佛才教導我們要視輪回為苦。

 

有人會反問:輪回怎么會是痛苦的呢?我們的親身經歷可以證明,輪回中確有快樂啊!之所以有這些感覺,都是因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暫時的現象所蒙蔽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了知這些所謂快樂的真相,就會對自己目前所處的岌岌可危的現狀生起強烈的憂患意識。

 

 

佛陀一針見血地指出:苦可以分為三種,一、苦苦。兩個苦字說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覺察的苦。它很明顯、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當中。

 

二、變苦。這種苦開始不是很明顯,但后來可以變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車禍死亡,不會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親人,則立即會有強烈的痛苦感受。因為對親人有感情,所以會引起傷痛。如果在親情當中沒有潛伏著痛苦的話,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謂的快樂也有可能會變成痛苦。譬如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就感覺身心舒暢;一旦面臨分手,就會黯然神傷。如果當初在一起的時候不覺得快樂,分手之時也就不會有什么痛苦。所以快樂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這種“苦”,表面上看似快樂,實際上隨時都可能變成痛苦。如果沒有先前的快樂,就不會有后來的痛苦。就像我們在商場等公共場所中,雖然與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卻既不快樂也不痛苦一樣。因為沒有先前的快樂,所以沒有后來的痛苦。在這種先前的快樂中,隱藏著后來的痛苦,所以稱之為“變苦”。變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三、行苦。因為它很細微,所以我們的感官對它的生滅沒有明顯的反應。但它卻像火車的車頭一樣,牽引著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說,它有能力導致其它痛苦的產生,因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與無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給苦作了定義,如果輪回中只有苦苦的話,那么人間也是有快樂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會有快樂的感覺,但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論世界多么的五彩繽紛、絢爛奪目,萬法最終還是離不開痛苦的。因為佛所看到的,是輪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份。在他將苦的粗細層面都觀察到以后,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輪回中充滿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說與地獄或餓鬼道的眾生相比,就是與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又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再過這一生?并不多。因為大家都覺得活得太累,太辛苦,生活壓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間找不到太多苦苦,但這并不表示人生沒有痛苦,人們的痛苦往往來自于精神上的空虛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過,但隨著事業而來的卻是無比的壓力,甚至有人會因無力承擔而走上絕路。

 

沒有修學佛法的人,年輕時還不太在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心中沒有依處而產生的空虛感便與日俱增。身強力壯時為了防老去拼命掙錢,面對老病和死亡時,一輩子累積的財富卻派不上用場。或許有人會寄希望于人,但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親友的關懷、兒女的孝順,比如陪伴于身邊,或以書信或電話的方式給予安慰,都不能抵御心靈上的惶恐。最終只有單槍匹馬孤軍奮戰,但即便使出渾身解數,又怎能戰勝實力強大的瘟神、死神呢?此時此刻,心中的恐懼與懊惱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多數人就選擇忘記或回避這個現實,轉而投入盡情的享樂中,但這種揮之不去的結局卻隨時在展示著威脅的面孔,讓我們始終無法忘懷,因為這個現實太沉重了。

 

年輕人也不例外,雖然他們整日逍遙自在、縱情歡樂,但如果能靜下來思維:人是為什么而活?以后會怎樣?以前又是如何?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能深切地意識到,生命的源頭和盡頭都是很模糊的,思維視線所能觸及的,只是眼前短暫的時光。許多人無法直視這個令人惶恐的結論,就只有掩耳盜鈴地將這個問題棄置一旁,視而不見。

 

物質生活就像麻藥,只能暫時將我們麻醉,但生老病死卻是無論如何都逃不掉的現實。如果現在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以后等待我們的會是怎樣的處境就很難說了。這不是夸大其詞的威脅,而是不可回避的事實。以上這些都是變苦侵擾人類的結果。

 

當然,有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影響,或自身溫飽都未能解決,所以在目前還沒有條件考慮這些。但只要有條件,就不如早作打算,讓自己能盡早蘇醒過來。如果執迷不悟,整天只是顧著享樂,就真對應了從前修行人稱此類人“無異于畜生”的說法。畜生所關心的就是溫飽玩樂而已,我們看重的它們不在意,我們看它們苦,它們倒不以為苦。那些只知及時行樂的人,的確與畜生沒有高下之分。前人所下的結論,將此種情況描繪得極為真切,實在并不過分。

 

《普賢上師言教》中提到的八種痛苦,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具體細節可以看書了解。有些人認為生死問題無關緊要,眼前的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解決生活問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痛苦與無常的緣故。

 

為什么眼前的事重要,以后的問題就不重要呢?后世的問題難道真的可以擺在一邊不管?下一世、再下一世所要面對的,為什么不需要解決?我們有什么理由只看眼前而不看其它呢?沒有理由。或許有人會說后世是不存在的,因為有科學的論證。但后世存在與否,我認為是哲學而非科學的問題,沒有任何科學可以證明前后世不存在,一些所謂的證據,只不過是少部分人的一種不成熟的想法而已,所以并不能推翻前世來生的存在。我們不但沒有借口不去思考這個現實問題,而且要更深層次地去思維輪回的真面目。只看表面的后果,就是讓我們從無始以來流轉輪回至今,可以說我們是被蒙騙了,所以要趕快醒過來。以上講的是第二種行相。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