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明代袈裟在寧復制成功
時間:2010年7月2日
專家驗收組將復制袈裟與原件進行對比。
復制袈裟與原件一樣嗎?
查看:復制袈裟還原了袈裟的原貌
昨天中午,記者偶然得知福建華嚴寺來了幾位僧人,上午要去棲霞寺拜祭佛頂真骨舍利,下午將到云錦博物館驗收復制的金龍紫衣袈裟。
下午2點鐘,記者早早來到云錦博物館五樓的貴賓廳,等候慧凈法師一行。只見云錦傳人,總工辦主任、設計師張洪寶抱著一個金黃色的方盒子步入大廳,記者問,里面是否就是復制的那件袈裟?他點點頭。不一會,慧凈法師在兩位僧徒的陪同下走了進來,他的身后還跟著一幫人,他對記者介紹說,這幾位都是華嚴寺邀請的北京方面的藝術品鑒定專家。
此時,王寶林和張玉英兩位所長共同捧出錦盒,張洪寶戴上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請出了復制一新的袈裟?;蹆舴◣煹纱罅搜劬?,袈裟一點點被揭開,待袈裟完全呈現在眾人眼前時,室內一片寂靜,隨后眾人發出陣陣驚嘆。“沒想到原來紫衣袈裟是這樣的,太美了。”說完,慧凈法師低頭仔細查看每一塊錦面,每一個紋飾。
奇跡:十八種錦緞完全與原件吻合
北京來的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文物鑒定專家包章泰先生、劉少英先生,以及福建方面的10人專家組對復制袈裟進行了技術鑒定。為了保證鑒定的準確性,慧凈法師此次破例特地將珍藏的紫衣袈裟原件帶到了南京,專家組將袈裟復制件攤平在大桌上與原件進行了對比。他們仔細查看了袈裟上每一個復雜的紋飾圖案,如“黃地八吉祥妝花緞”、“月白地四季花卉團龍紋”、“黃地夔龍團花紋”、“藍地龍趕珠紋”、“黃四合如意云紋”、“藍地織福壽字燈籠紋”等,以及“盔甲紋地萬字獅紋錦”,萬字即“卍”,古時譯為“吉禪海云相”,系釋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是佛教特有圖紋,復制件必須還原這些元素。
專家一致認為,十八種錦、緞面料完全與原件吻合,堪稱奇跡。慧凈法師高興地說:“云錦人不僅技藝高超,做事也嚴密,我們很滿意。也算完成了一個歷史使命,對后人有個交代。”
復制袈裟的難度在哪里?
起因:華嚴寺僧人慕名來寧求救
回憶起當年復制袈裟的起因,張洪寶記憶猶新。“2006年10月10日上午,慧凈法師一行到南京云錦博物館,在參觀交談后,說寺里藏有一件五爪紫衣金龍袈裟,請云錦所幫助復制,搶救這件‘貝’。當時我們看了后,十分震撼。”隨即張洪寶他們組成了袈裟復制研發小組,共10人組成。
2008年12月17日,南京云錦博物館一行7人到福建寧德華嚴寺考察,再次對金龍紫衣袈裟做更細致的記錄、分析、研究,重新核準數據,每一環節都有了明確的辦法,使原本渾沌的思緒逐漸清晰、條理分明。復制小組反復研究、論證,達成共識:這件金龍紫衣袈裟共用18種錦、緞面料分成46塊面料縫合而成,非常少見。
方案:分批織造雖費工但保證效果
記者問,復制袈裟的難度在哪里?張洪寶說,此件云錦袈裟不僅華麗而且繁雜,庫錦、庫緞和妝花三大品種都有,18種錦、緞面料的顏色、組織、紋樣各不相同,光面料顏色就有10種。紋樣有龍紋和花草紋,還有燈籠紋,其中龍紋由圓金線、扁金線和銀線織成。龍紋有五爪龍、三爪夔龍、行龍和團龍。另外還有許多云紋、龍紋和云紋組合的寸蟒緞,袈裟上織了90條龍。“如此復雜的云錦品種,大家過去從未遇見過,因此不能同機織造,只能按品種、顏色分批裝機織造,這樣雖費工費時,但能夠保證復制效果?,F在看來,我們把復制周期訂為一年半是正確的。”最終按照雙方約定的時間,這件金龍紫衣袈裟于今年6月30日順利下機。
復制袈裟回去將做何用?
考證:五爪金龍紫衣為皇帝御賜
慧凈法師介紹,這件袈裟正確名稱是“金龍紫衣袈裟”。唐宋三品以上官服為紫色,五品以上為緋(大紅)色,有時皇帝特賜紫或賜緋以示尊寵。賞賜給僧人的叫做“紫衣袈裟”,歷代紫衣袈裟中,可能數明朝由“云錦”縫制的最為珍貴。“這件紫衣袈裟是明萬歷二十一年,御賜給大遷國師的,原有4件,現只留存了這一件。”
記者很好奇為何用這么多塊面料縫制?張洪寶分析,古代有些袈裟是由供奉人提供面料縫制而成,這件明代萬歷皇帝所賜的袈裟可能也是由宮里的皇妃們將自己做衣服剩下的面料供奉的,所以袈裟上才會出現不規則的各色面料。它既體現了釋家“百衲衣”,又突出了皇家氣派。
目的:復制袈裟將替代原件展示
記者發現,袈裟原件部分有破損,顏色也出現褪變,還有早年間修補的痕跡。張洪寶告訴記者,從修補袈裟選用的面料看,時間是清末和民國時期。其背面里料為麻質夏布,多次修補后層次比較亂。原配的金鉤玉環也已遺失,后人配上了木質環,但無鉤,腰帶更是簡單,只剩下幾根又短又細的棉線。
至于原件出現的破損,慧凈法師放棄了原來準備在南京進行修補的計劃。“文物應當保存原有的面貌,不可強求出新。這件袈裟留給我們的是歲月的見證。”包章泰的話贏得在場專家的一致認可,慧凈法師表示,“原件帶回去后將封存保護,這件復制品完全可以向世人展示金龍紫衣袈裟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