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佛教生態理論的優勢造福于人類
2010-07-27

佛教生態理論的優勢造福于人類

時間:2010年07月27日 來源:鳳凰網

  從南極到北冰洋,從喜馬拉雅山到丘陵、平原、太空,還有城市、鄉村、田野、沙漠……,受制于無窮欲望的驅使,人類正在以殺雞取卵的方式,攫得資源,來推進所謂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車輪不斷地向前滾動。這么做的嚴重后果是,導致可怕的生態污染已經不再需要那些觸目驚心的數據來加以說明,就能讓人感覺到,地球上的動植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世界自然保護專家稱,一場大規模的的滅絕海嘯即將到來。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劣程度也同樣令人憂慮,已經成為急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隨著生態環境的越來越壞,人類又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再度開始無休止的討價還價,因為人們心里終于明白:如果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也許用不了多久,人類就會一起逐步走向毀滅;假如還想到子孫后代的生存、繁衍不至于中斷的話,那么惟有行動起來,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這是到目前為止人們在考慮到下一代生存權的前提下所能達成的基本共識。

  然而,要將這個基本共識落實到具體的“節能減排”(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排放)的行動措施,又要涉及相關國家和人民的權利與義務,諸如此類的東西,接下來又是一大堆的要價與妥協。這其中古老的不干涉原則和接受“大國”勢力范圍的實用主義,依然是國際利益關系中不變的基石。

  由此,人們對人類解決地球問題的前景普遍感到失望。于是,有人開始轉向古老的宗教,試圖在那里尋找到拯救世界的“特效藥”。而佛教的智慧正是其中的備選者之一。那么,佛教關于環境生態的理論智慧是不是真的能為人類的長久安寧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開啟靈性的關懷?這正是本文將要討論的議題所在。

  隨著科技資訊的快速發展和擴張,佛教理念的傳播也相應越來越大。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佛教所說的許多道理,揭示了人生種種問題的根源所在,因而所采取的方法也往往是能夠從事物的源頭上解決問題的,并且是完全徹底的解決,如同高明的醫生治愈頑癥一般“斷根”,而使之不再復發。這是佛教優于其他理論學說的地方,既能找出問題的病根所在,又能給予徹底療治,直至痊愈。其中體現了佛教洞察人生和社會病癥的偉大智慧。

  不久前,中國佛教協會曾提出過一個口號:“和諧社會,從心開始”。毫無疑問,這是非常智慧而且理論上也無懈可擊的口號。因為建設和諧社會,說到底必須由每人一個個具體的行動來實施,如同建造一座高樓,要從一磚一瓦做起,而人的行動決定的作出,又無不源自于心,心是建筑高樓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然而,按照佛教的要求來說,這也是一個高不可攀的起點。所謂從“心”開始,也就是從一念心開始。從人的身、口、意三者來看,亦即行為、語言和意念。普通人的修行是從“身”的行為開始的,防非止惡,多行善事,至少少做(或不做)壞事。但這是不容易做到的,正像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同樣道理,一輩子不說壞話、臟話、臭話,做得到嗎?我看也很難。這是因為普通人無明深厚,煩惱多,造業多,無始以來的積習,使我們有如“久居鮑魚之肆,不知其臭”了,要一下子改邪歸正,談何容易!

  佛門里有句俗話,叫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菩薩能從事情的起“因”中,就看來未來相應的“果”,因而及時“剎車”,不會去做壞事;眾生呢,正好相反,目光短淺,預先看不到當下行為的可能造成的后“果”,所以,只有嚴重的果報出現在面前時,才嚇得面如土色,“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俗話說:“千古善惡由一心。”從“心”開始修煉的典型人物,是西藏的潘公杰大師。他每天坐禪時,都在面前放上一堆黑白混雜的小石子,用以分辨善、惡之念。當頭腦里閃現善念時,就拿一粒白石子放在左邊;一旦惡念冒出來,就取一粒黑石子放在右邊。到晚上檢視一番。開始時,黑石子多,他不停地自打耳光,甚至痛苦流涕,自責輪回苦海,尚不知悔過。三十多年后,面前全成了白石子,他得道了。看過這個故事,大家都能明白,從心開始,不是適合大眾的,要求過高。從對機的角度來說,鼓勵行善和說好話,就相對容易一些,也比較能看到成效。

  其次,環境保護其實有一個如佛教所說的“自利利他”的問題。自利,說的是你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不為己,天地誅滅。自利跟貪婪的差別在于,貪婪的意思就是說他可能更多的是關注自己而犧牲別人的風險,他做這個事情可能會讓別人受到損失,但他覺得他自己的風險很小,他就去做了。美國的次貸危機殃及全球,就是華爾街的金融大亨們無休止的貪婪造成的,所以,這一期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故事講的就是《貪婪的代價》,而現在美國政府動用8500億美圓來救市,就是要全世界的人來替他“埋單”。這就是貪婪,貪婪者只考慮自利,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死活。而純粹的利他行為,不考慮自己,那也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中國除了古代的墨子,也沒有第二人。

  所以,佛教的原則是既“自利”又“利他”,才有可能持續下去。若運用到環境保護上來,推出相應的以市場調節為手段、以法律保障為前提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來進行,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如浙江千島湖與上游安徽的黃山市聯合簽署環保協議,保護千島湖水源,而前者每年支付后者經濟上的補償。即為一例。否則,出于各自地方的利益,對待污染問題,或聽之任之,或相互扯皮,生態資源必將持續減少并使環境進一步走向惡化,終至于不可救藥。

  第三,在佛教圈子里,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看到或讀到這樣的說法或文章,如果我們大家都能做到“五戒十善”,這個社會不就和諧安寧了嗎?并由此而天真地認為,現在社會道德淪喪是因為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還不夠,應當大力發揚推廣佛教的精神。這話看起來一點也不錯。但細細一想,問題多多。

  且不說說這話的人只能保證自己堅持“五戒十善”,卻無法保證其他人按照他的意思辦,也不說是否存在大力推廣的現實可能性,單說后面這一句,是否佛教在全國影響力大了,社會就一定和諧了呢?我看也未必。歷史上,佛教影響力最大的時候,莫過于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幾乎到了成為“國教”的地步,但當時的情形又如何呢?且不說社會上仍有侯景那樣陰險奸詐的國賊,就說一點佛教界的情況就足以說明,即便佛教成為國教,也并不能改變國人的本性。

  大家知道,我國僧伽實行素食制度是梁武帝提倡的,現在,有人說素食是環保的。不錯,可是知道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嗎?一方面固然出于他的狂熱信仰,另一方面,也由于當時佛教界整體的情況非常糟糕,關于這一點通過他的《斷酒肉文》所說可以看得很清楚。

  一開頭,梁武帝就單刀直入地說,斷酒肉這種事情本來是你們“黑衣人”(即出家人,由于當時僧尼著黑色僧衣,故名)自己的事,輪不到我這個白衣人來說三道四。可是,佛經上又講,佛法付囑人王,這樣我就有責任,不能不管了。這里的潛臺詞很明顯,不管不行了,幾乎太不象話,才會有這樣激憤的言辭!我們看題目就知道斷酒肉文,他把“酒”字放在前面,就不僅僅是吃素的問題了,而是持戒!在這篇文章里,處處提到酒肉,幾乎有點竭斯底里。由此可見,當時出家人戒律松弛的嚴重程度。

  接著,梁武帝話鋒一轉,就將出家人與“外道”作對比,認為如果出家人不斷酒肉,那么就連“外道”也不如,分別論敘了九次。接著,又進一步說,不斷酒肉連在家人也不如,又一下子連用了九個排比句式。二九一十八,如此強烈的口氣,既讓人感覺不寒而栗,在歷史上信仰佛教的皇帝中間,恐怕也是不多見的。

  宣讀了討伐的“檄文”之后,梁武帝又讓著名的法云法師給出家人宣講《涅槃經·四相品》中“飲酒食肉斷大慈種”的含義,同時列出《楞伽經》、《央掘摩羅經》的有關論說,供大家閱讀。然后,讓在場的1148名僧尼討論要不要永斷酒肉。盡管當時還是有人提出異議,但迫于明顯的和潛在的壓力,不得不通過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定。分析一下這些壓力,不外包括如下內容:

  (1)《涅槃經》、《梵網經》、《楞伽經》等大乘經典在中國有著巨大影響,經中明言,出家人必須斷除肉食,沒有理由拒不執行。

  (2)國家宗廟祭祀用的動物犧牲已應僧人請求,用面粉模型代替。

  (3)有些大德僧尼(如早在東晉時廬山的一些僧侶等)及社會人士(如周顒、沈休等人)已奉行素食。

  (4)梁武帝自己也率先躬行僅吃蔬菜,不食魚肉了。試想連白衣帝王都已絕女色、吃素了,而他提出的要求,又句句在理,條條符合佛說,加上他的佛學水平遠高于一般的僧尼,出家人還能對放棄口腹之快的素食制度說“不”嗎?

  比較令人遺憾的是,自梁武帝后至今,時間已過去1400多年,素食制度在佛門之內得以堅持,值得肯定;而在社會上的傳播卻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曙光,由此亦可見素食推廣之難!

  總而言之,佛教是解決人生及相關問題的大智慧,是著眼于根治全球重大社會、環境等問題的戰略性理念,帶有形而上的宏觀性的指導原則。這是佛教根本教義的優勢所在。但是,這些優勢決非解決具體問題的措施或決策,如同佛經所言,“大象不走小徑”。換句話說,佛教擅長于人生問題的解脫,卻少關心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佛教重在“治心”--調治身心,卻疏于“治生”--治理生活產業和財富。這么說,并不意味著佛教一點也不關注人的生活,只是重點不在這里而已。

  佛教對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及動物等關系的問題上,亦可作如是觀。它重在保持環境的本來狀態,倡導人的世界觀的根本性變革,對人類未來的發展道路富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然而,也應當實事求是地看到,佛教的有關理論在現實中不太具有實際操作的意義,有如一部極有藝術價值的電影,票房收入卻不佳。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無法視而不見,因為嚴肅考慮同情動物問題的人都知道,一般地宣傳這種同情是容易的。但是,為它提出具體情況中的行為規則,卻特別難。它不僅需要考慮,什么時候一個動物的生命或幸福可以為人的生存和需要而犧牲掉?而且必須對這一犧牲作出決定。如果我們為拯救一只可憐的被遺棄的小鳥,就捉昆蟲喂養它,這在何種程度上是合適的?我們根據什么原則來決定,為了維持這一生命而犧牲許多別的生命呢?

  此類“兩難”的拷問,讓佛教界陷入尷尬,這的確難以給出令有關各方都信從的答案,也是佛教的教義與實踐難以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原因所在。在當今貪--物欲橫流,嗔--各類矛盾激化,癡--迷信發展盛行的世界里,尤為如此。所以,要想使佛教的教義造福于人類,必須與現代社會的運作實踐找到有效的契合點,經過持久不懈的宣傳,轉變為社會人日常自覺的行動,環境保護才能獲到相應的成效。要達到這一步,顯然任重而道遠。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