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在近日于北京落幕的第六屆東亞婦女論壇上,“性別觀念主流化”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概念。所謂“性別觀念主流化”,是指在法律和制度中體現婦女的意見,在決策和管理以及各個層面的社會參與中,加入性別平等的觀點。簡單說來,就是無論什么事情,都從性別的角度重新審視,以確保兩性平等。
據稱,“性別觀念主流化”,在歐洲國家已頗具影響。在論壇上,與會者普遍認為,東亞各國的傳統習俗等因素有著無形的制約力,使男女平等參與社會沒能像歐美尤其是北歐國家那樣取得實效。對傳統的反叛和對西方成果的贊賞,使與會的東亞各國女性代表積極倡導“性別觀念主流化”,希望通過一種制度化措施,使性別的觀點貫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女性追求平等的迫切,但過分強調性別觀點,是否真的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值得質疑。
首先,“性別觀念主流化”的概念,過于強調女性的立場和視角,其實從反面附和了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暗暗認同了男性的觀點。正如有些人所指出,現實社會的主流是在男性的視角之上建立起來的,男性制定了主要的游戲規則,同時確立了女性的附屬性角色定位。但對于女性來說,在參與社會的時候,無論在自我意識方面還是在環境制約方面,這種既成的角色定位的確是阻礙女性自由發展的最大障礙。
其次,從制度性上要求性別參與的表面平等,更像是一種保護性措施。這種略帶強制色彩的主張,也許只是對女性弱勢地位的一種情緒化反彈。如果僅僅出于對女性的彌補和保護,制度所實現的表面平等,充其量只能是一種消極的平等。它將使人更加拘泥于性別視角,忽略女性的自尊、自立、自強,以及對實際事物的其他角度思考。
要求男女平等,并不是要求對女性額外照顧。強化性別觀念無論對于提高婦女地位,還是對于增加社會活力,都是一劑“有副作用的藥方”。與之相比,是不是更應該呼吁超越性別視角,不論男女,更應關注事情本身。拒絕性別視角,就是既拒絕男性對女性的性別定位,也拒絕基于這種定位而給予女性的特殊關照,這才是在真正的意義上爭取男女平等。提升婦女參與社會的能力,與其為她們建造保護性的特殊“玻璃電梯”,還不如先打破壓在她們頭頂上的無形壁壘——“玻璃天花板”,也許這樣更加實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