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哲學思想(五)
2006-08-09
注重人的修養,肯定個體的心性完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本主義精神迥異于西方的表現,費爾巴哈的“人”不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而是充滿著愛的烏托邦精神的抽象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所重視的“人”,雖然是現世中存在的人,但卻是處于各種人際關系中的“倫理”的人,體現道德原則的人。這種對人的價值的追求和肯定具有積極的意義。道德完善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作為主體的一種優良的素養,使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士子們具有一種和諧與執著相統一的品格。體現于內心的真誠與尊嚴增強了他們的自信與寧靜,使他們不受時風的左右與動搖。為“道”為“義”為“德”的要求完善著且固守著自己的心性天地,生活因有道德心性的良好自制而井然有序。社會也因這些具有良好心性的楷模而變得純樸和諧、彬彬有禮。當然善并不能涵蓋一切,把善作為人的唯一本性推崇自然會消蝕掉人的“求真”的科學精神,也會對人追求“美”有所扼制。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