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中共陜西省宜君縣委書記熊暉在休息室大門張貼的一張“告示”,在該縣政壇掀起不小的波瀾。為防止部分干部在鄉鎮領導班子換屆之際跑官要官,防止個別領導干部說情當“說客”,“告示”坦言:要官別找我。(見8月9日《新京報》)
一紙告示,幾多曖昧,它讓人得到這樣的解讀:該地跑官要官之風甚熾,領導干部也甘當跑官者的“說客”,以至縣委書記不勝其煩,想睡個好覺也不行,只能以告示昭告天下。如今的官市,絕對是買方市場,跑官要官,必然引發買官賣官;賣官鬻祿,必然導致貪污受賄、賣官鬻祿,于是買官賣官陷入生生不息的“怪圈”,老百姓焉能不害怕?因此,熊書記此舉有一定的符號意義。
不過,“告示”拒客,效果幾何?恕我直言,它讓我想起一個典故:《孝經》退敵。
《后漢書》記向栩:東漢時張角作亂,向栩上書皇帝獻策,不須興兵,但遣將于河上,北向讀《孝經》,賊自當消滅。大敵當前,只誦孝經,這個向栩可是比“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還迂腐。
“告示”拒客,不亦類于《孝經》退敵么?試想:跑官要官者,挖空心思,削尖腦袋,練就一身“鉆功”——或走上層路線,以上壓下;或走夫人路線,吹枕頭風;或走金錢路線,銀彈開路;或投其所好,極盡逢迎……總之,有縫的蛋,他們肯定要叮,沒有縫的蛋,他們也要鉆出縫來叮。他們會貿然行事,頭上貼著“我要官當”的字樣,直奔領導辦公室而來嗎?一紙告示想他們拒之門外,也太小瞧他們鉆營本領與智力水平了吧。
為官者真的想按原則辦事,抵制買官賣官之風,也用不著貼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意味的“告示”,只要一身正氣,毫不留情地把送錢上門的買官者和不走組織路線的說情拒之門外,甚至用黨紀政紀懲處那些屢教不改者,久而久之,聲名在外,還有誰敢前來買官、說情?誰敢揣著黃金到包公府上買官、求情?
另外,面對跑官要官潮、求情說情風,縣委書記自貼“告示”拒客,只是一種低層次的消極抵抗,屬獨善其身的范疇,與主持一縣大局之官員身份不符。作為黨政領導,除了“修身齊家”之外,更應“治國平天下”——豎起正氣大旗,激濁揚清,掃除轄區內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腐敗之風,才能人間正道。
[稿源:紅網]
[作者:練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