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浙江頻道 記者 余靖靜 文/攝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恪守的傳統美德之一。古時"孝道"的典范,莫過于"二十四孝"。這二十四個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相傳由元朝人郭居敬輯錄,后來的印本配上圖畫,通稱為"二十四孝圖",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近代中國,"二十四孝"被重新審視。在"新文化運動"斗士魯迅筆下,這些孝子故事中所固有的不人性因素,受到了最辛辣的質疑。 進入21世紀,一組耗資超百萬元的"二十四孝"石雕卻出現在浙江溫嶺農村中,一場關于新舊孝道的激烈討論由此引發…… “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浙江溫嶺農村刮起"二十四孝"風 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浦岙村是一個以石雕產業聞名的村。2005年底,村里的廣場上樹起了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 "'二十四孝'有24個故事,我們就用一個石雕講一個故事,這24座石雕花了一百多萬,是一些村民自愿捐資建的。"浦岙村村支書毛衛榮說。 溫嶺市石雕商會副會長連志祥是浦岙村副村長,也是"二十四孝"主題石雕的捐資者之一。他說,在村里人流比較密集的廣場擺放"二十四孝"主題石雕,除了展示浦岙村的石雕文化,也是想提醒大家在生活富裕的同時不忘孝敬老人,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據了解,近年來,農村"厚葬薄養"、"只養不孝"風氣較為嚴重。一些小輩對老人生前的贍養吝嗇,在老人去世后辦起喪事來卻鋪張浪費,一次花費幾萬元的現象非常普遍。據溫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葉明華介紹,該市在農村提出"生前多行孝、死后不浪費",倡導"尊老愛老"。"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就是倡導后農村出現的自發行為。 無獨有偶,溫嶺其他地區也選擇了"二十四孝"作為倡導"孝道"的"武器"。據了解,城西街道芝岙村、大溪鎮金岙村等地群眾自發地從網上下載了"二十四孝"圖畫,在村里的宣傳欄中展出。溫嶺的一家養老慈善企業則印刷了二十四孝卡片,免費向人們發放。 而河北省滄州市育紅小學日前為了在學生中開展行孝教育,也將"二十四孝圖"貼進了校園。這種教育方式令廣大學生家長或褒或貶,議論紛紛。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座石雕描述的是“二十四孝”中的“拾葚異器”故事。孝子蔡順是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
"孝經,是當今時代一本難念的經。" 黑龍江省全國人大代表翟玉和曾自費對中國農村養老現狀進行調查。事關31個省46個縣72個村10401人的調查結果顯示:子女18%孝,53%差。不孝現象相當多地表現為冷暴力、軟折磨。子女與父母同住一個院,但長年不說話,形同路人。"啃老族"則對父母無限索取,直至榨干。
在孝道缺失的現代社會,重提"二十四孝"是否有積極意義?隨著"二十四孝"主題石雕的曝光,支持和反對之聲不絕于耳。
在溫嶺市政協、溫嶺市委宣傳部7月聯合召開的座談會上,盧榮發、談文儒、林崇增、張新海、李利彬等政協委員認為,"二十四孝"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影響在群眾心目中根深蒂固,但其中有明顯的封建糟粕。目前一些村出現"二十四孝"回歸,只能說明孝在現代社會的缺失。
吳復生委員則認為,建設和諧社會,重提孝道很有意義。但是"二十四孝"中有像"郭巨埋兒"等一些不符合現代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標準的成分。不加區別地去宣傳,后果嚴重,必須一分為二,對它們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孝經,是當今時代一本難念的經。據有關人士調查,現代的不孝現象相當多地表現為冷暴力、軟折磨;子女與父母同住一個院,但長年不說話,形同路人;“啃老族”則對父母無限索取,直至榨干。如何讓老人安享晚年,是子女以及全社會都需思索的事。
即使在浦岙村的老人中,對"二十四孝"石雕的意見也并非一邊倒的贊同。81歲的連有發說,"二十四孝"中有不少愚昧內容,魯迅先生的文章早就對此下了結論。孝道宣揚應該從教育開始,讓學生從關愛父母開始關愛老人。
"農村有孝敬的需要,但我個人認為提倡'二十四孝'有弊無益。"溫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慕毅飛說,他認為24個故事中的人物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出的舉動。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則讓人感到冷酷。"不合適的就有12個,一類是迷信的、不科學的,一類則是殘酷的、違背人性的,如郭巨埋兒,就因為擔心兒子會影響自己供養母親,就以'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為由,要將兒子活埋……'二十四孝'在現代農村的傳播,恰恰說明封建文化很容易在農村找到植根的土壤。"
慕毅飛說,"我們談'孝',目的是要把兩代人往一處拉,但"二十四孝"起不到這樣的作用。老人一旦將古人的孝與自己子女的孝一比,肯定越看越有氣。而年輕人看到其中的極端故事,只會感到反感。如此一來,兩代人的鴻溝不會彌合,反而越來越大。"
與"二十四孝"等舊孝觀相對,溫嶺市大溪鎮念母洋村推行的是"現代新孝敬觀"。村支書趙友妙說,村里共2108人,60歲以上的老人有308人,村里開黨員大會、開村民代表會議,包括開村民大會,敬老愛老是必不可少的話題,近年來開展了"讓老人住朝南屋"、"給老人買一雙鞋"等活動,由于集體經濟收入較豐厚,村里還不時組織老人外出旅游。該村老年協會秘書長、79歲的趙煥德說,如今全村敬老愛老蔚然成風。
大倡子女之"孝"能否解決老齡化社會之"養"?
資料顯示,我國在1999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中國已有21個省、區、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占總人口的11%,而且每年以3.3%增長,預測2020年將達到2.43億,占17%,2050年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進入老齡化社會,又逢"獨生子女時代",孝道在此時是否更為重要?
寧波大學的黃建說,"孝道"的核心是"感恩",之后將轉化成奉獻的行動,現代社會功利色彩濃,人易失衡,下一代虛榮心又較前膨脹,提倡"孝道"等傳統道德特別有意義。
上海學者王曉熊則撰文指出,目前,在中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孝道"的淡漠大多數可能是家庭親情教育失敗的結果,但不可否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老人晚景的凄涼,往往與缺乏社會保障有極大的關系。對于這種情況,不能簡單斥之為不孝。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風笑天向媒體表示,據國家計生委統計,我國現約有9000萬獨生子女,養老問題已逼近最早的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沒有孝順肯定不能解決家庭養老問題,但只有孝順也不能解決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
溫嶺市民王永彬認為,要依靠大面積鋪開的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減輕子女的養老負擔。王曉熊則表示,當生活水準降低到要為基本生存而抉擇的時候,老年人往往會成為犧牲者。犧牲和剝奪老年人的生存權益,當然是違背基本人性的,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因素,更值得深思。
"我們的社會多少年來一直注重教育青年要尊敬、照顧、贍養老人。這種正面的教育是應該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問題的另一方面。這種單一的宣傳也在無形中強化著老年人對于子女養老的依賴,對子女照顧和贍養的期盼,放棄和沖淡了老年人自主養老的意識。在國外,老年生活階段的60歲、70歲、80歲獨立生活是很正常的,經濟上盡量不依賴子女,生活上盡量自己照顧自己。當然對于高齡、有病的老人是例外。另一個觀念是去老年公寓、敬老院、養老院生活,用市場經濟杠桿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而不是僅僅依賴于子女的孝道。"風笑天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