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一位大伏藏師的故事(第九回)
2006-08-15

第九回  往昔智慧力覺醒  光明四相頓顯現

藏傳佛教網 張煒明口述  央金卓瑪整理

 

在我們這個生生死死的虛幻世界之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真性,這就是我等一切眾生心中,本來具足的成佛之因如來藏、真心、眾生心、平常心,也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遠離能取所取,有無戲論的真實不虛的原始智慧。

痛苦和快樂、生與死等一切法皆由心生,除了心性之外,無有其它,故沒有什么需要我們去斷舍的,“本來無縛,何用解脫。”

 

一切事物又皆融入原始普賢界(本性、法界)中,那么,對于本性來說,既無生又無滅,即幻生又幻滅。還需要我們去斷舍什么?去對治什么?去修什么?去證什么?唯一可做的是讓流浪、飄泊了無數生生世世的身心徹底放下大休息,依于本凈觀和光明引導觀,位于肉團心中的本來具足的光明大智慧,剎那顯現,并融入盡虛空,遍法界的法身光明之中,“子母光明會”,而解脫成佛。

眾生雖本有佛性,但被無始無明遮覆不顯,故有生死輪回。如一旦斷除妄想,見自本性,即能遠離生死輪回,獲得神通自在,解脫成佛。故要求行者應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

 

修行者一旦妄念息滅,本性真心——原始本覺智慧則能現前。也就是前念過去,后念未生之間,自心當下那段無有妄念和內心外境分別的孤寂空明,那個能了知自己當下無妄念的智慧、覺性,也即自心當下那一剎那,無有前念后念為“空”,能明明了了地覺知當下無妄念的覺性即“明”。

這種永恒、光明、大樂、靈明不昧的“明空”、“本覺智慧”不會因為生死輪回的凡夫而減少,或為解脫成佛的圣眾而增加,故生死輪回和寂靜涅磐,皆不能改變其本性,由此稱之為“輪涅無二”。

 

當下的“明空”、“本覺智慧”遠離有無、是非等邊見戲論,故是解脫邊見的“大中道”。是寂滅是非等戲論的“大手印”。此本覺智慧本自其足一切如來的功德自性,故又稱之為“大圓滿”。誰能現量親見自心的如此本性,即是覺悟的佛陀。故又稱為“頓悟成佛”、“見性成佛”。

一切諸法,一切色相,一切好壞善惡、圣凡佛魔,皆是此本覺真心的妙用的顯現:佛魔一體,圣凡一家,心(精神)物(物質)一體,貪、目真 、癡、慢、疑五毒即是佛的五智:二者又是組成真心的基礎五大的顯現。

 

在修持行為中,將見、修、行、果融為一體,也就是:即見、即修、即行、即果,由了知一切生死涅磐之法,皆是本覺真心自性的顯發妙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全波是水,全水是波,不取不執一法,不舍不斷一法,不冀求寂靜涅磐,也不懼怕生死輪回,不作佛,不為道、逍遙自在任我要。

真能證道如此境界的瑜伽師,往往直心直行一種超越世俗、善惡、因果、取舍的驚世駭俗的瘋狂禁戒行。就如真凈大和尚在其《法界三觀》中如是所說:“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修行者通過反復串習,牢固把握自心的明空,本來的覺性,達到“無有剎那修,剎那也不散亂”的境界,并進而令其從量變到質變,即現量親見自心的原始智慧光明。在瑜伽行派稱此為“見道”,即登上初地菩薩的圣位。愣嚴經中稱之為色陰盡;禪宗祖師稱之為“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一稞圓光色非色”,“赤肉團心中,有一無位真人,常從面門發光”,而大圓滿祖師則更為直接指出:在我們的肉團心中,有一半個拇指大的五色光團(此非我等凡夫肉眼所能看見,要通過成就者的眼才能看見,就如我們的視力,只能看見一定波長范圍的光波,而超出此范圍的光波,則不能見。如紅外線、紫外線。而修道者的眼,就如戴上紅外和紫外鏡,能看見黑暗或強光下的東西。)這一五色光團,就是由遍法界,盡虛空的無色、無相、無內無外的基位法身光明的暫時起用顯現。是心物一元,風心一體。從精神(心)的一面來說,就是識,是知,是覺性,本智;從物質的方面來說,又是能量,是光明,是地、水、火、風、空等五種能勢、要素(五大),從五大生起的力用,即是貪、目真 、癡、慢、疑五毒,五毒覺悟即是佛的五種智慧。大圓滿祖師總結了一套通過“嘎打徹卻”(意為本來清凈觀)和通過外面的色光和無色光(黑暗)來引發自心原始智慧光明,脫離身體色陰殼子的包裹而顯發出來的非常殊勝的方法——“倫珠托嘎”(意為元成超越)

從見道的初地菩薩到成佛,就是自心那一點,孤寂的個體本覺智慧光明變大,并逐漸與整個遍虛空盡法界的法身光明融為一體,即大手印祖師所說的“子母光明會”,禪宗祖師自稱:“老僧二十年才將它打成一片。”而最高成就者,則能讓色身也化為光明,虹化而去。

 

對者象尊者伏藏師這類再來人,往往不依賴四相之地道,在心中留存著的伏藏密意覺醒時,一切地道本來固有(自然)圓滿,六蘊的一切境顯于法性解脫,此時,自心的子光明與法界的母光明交融為一體,外之上師與內心覺性上師融為無別。尊者曾用一偈來概括密意覺醒時,面見密意(蓮師)的體驗:

我們上師蓮花生,非僅往昔降臨過,

現在自性覺界中,未曾分離俱安住。

 

為了讓我等眾多大圓滿的學修者能更好地了解實修的功德,筆者特地請尊者講述他光明四相的標志圓滿的情況,并略為講述與顯教的地道論述稍有不同的大圓滿的地道功德:

尊者斷除對輪回的貪戀之后,前往居無無定所寂靜之地,修持令妄心頓斷、徹見本源真心的方法——“嘎打徹卻”(意為本來清凈觀)的見地,由認識、守護、串習,心性智慧之力圓滿,且獲得了把握。三十九歲(1981年),尊者依照授記前往西藏等諸大圣地。在本來清凈的見地之上,近而修持令自心本具的智慧光明,通過身內的光明脈道,從雙眼投射顯現于外的方法——“倫珠托嘎”(意為元成超越)的密意。

 

在修持時,身不動搖保持三種坐姿,故脈風自然安住,妄念自滅;眼不動搖保持三種看姿,故真實看見對境,從而遠離尋伺和文字的增益;因風心依于緩慢柔和不動搖,故有住于法性自身,母子(法界和覺性)匯合無別,而安住于原始界(本性)中的密意。當時,法性現前之相(標志)圓滿。如繼依于三種關要,精進修持,且具足視上師為真佛的信心和虔誠。

依照上述方式觀修,首先出現了“法性現前之相”:于虛空中出現五光的明點,以及如同金絲般的金剛鏈。此本身即是覺性智慧的真實之色(相),故稱為“法性”。“現”是指由眼目所見。“量(前)”是指它不是依于譬喻輾轉相傳,不依賴理由(原因),而是自生所現。“相”是指從光和明點等到三明點相系(聯)之內的顯現。

 

尊者在桑耶寺亞瑪隆、桑耶青浦林的尸林和加瓦確央曾閉關過的巖洞中作誦修期間,于法界清凈燈之中,生起了明點空燈,具五色光明,三個連在一起。并且,智慧(覺性)之相金剛鏈也遠離來去,如同蜜蜂圍繞花蜜而安住。內智慧自生的明燈或本來清凈觀(徹卻)的見地的把握現前,外內吻合不相違。生起地道之功德,從而法性現前的顯現(相)之征兆圓滿。這時,尊者的身體就像放在光滑深盆中的烏龜安住不動,對任何事情心里也不想做,心識自然停在所專注之處。此時,生起了自己已圓滿了法性現前相的征兆的確定信心。如按照大圓滿的地道功德來說,則已到達了初地和二地:

“實見勝義法性時,即為生起初歡喜,

乃為獲得歡喜地,皆為自己覺性色,

自己顯現自認識,即獲第二無垢地。”

 

之后,繼續修持,又生起了覺受增長之相:指所見之相增長擴張。其中“覺受”有二種:相(顯現)之覺受是指出現輻形(橫條)、豎條、半纓珞和錦緞花紋等形狀的光芒之顯現。心識之覺受是指樂、明、無念等。“增長”是指光明之相變大,心識的等持愈來愈清明。“相”是覺性到量之前的明點光明顯現等。

尊者描述自己所體驗的狀況。其中,心識的覺受,有所謂“樂的覺受”,即:坐在禪坐上不動,出現各種喜樂的覺受。“自性明的覺受”,能看見山巖和房內等外境的一切所作,了知別人的心等覺受;“無分別的覺受”,心和心所生的妄念止息,雖然想生起妄念也不能,出現無邊空寂的覺受。如此,雖然不分晝夜都生起了明凈的覺受,但如果貪著樂、明、無念這三種覺受,就會成為投生于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之因。因此,應于無有貪著的、自然的狀態中放松。依于觀修托嘎(超越)的坐姿、看姿之關要,而無有錯誤地抉擇顯空雙運的智慧。

 

尊者在前往青海扎嘎則仲雪山等圣地閉關期間,覺受(證悟)顯現增長之標志,依次圓滿。法界覺性從眉間分離,出現界顯光明的自性五光,呈現豎直向上、輻射狀、圓形和塔形等相,以及蓮花、十字桿、雕房、種子字等許多不定的形相,沒有次序地生起,充滿所住之山谷。當時不分晝夜,光明顯現和明點也愈來愈大,愈來愈大,從而生起覺受(證悟)增長的顯現:明點之中,出現細小佛身、頭部、半身、金剛薩埵單身等。覺受增長顯現的標志圓滿。其標志是身體如同病人,沒有洗擦掃除等平常的所有行為;語如自言自語的瘋子,不顧他人隨意宣說;心如吃了藥而被麻醉之人,心中不喜輪回之事等覺受標志。

此時已達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

“復次于彼作串習,乃獲第三發光地;

再復串習光明之,各種顯現看見時,

乃獲第四焰慧地。”

 

之后,于去年(2005年),尊者前往扎嘎則宗修行和傳法期間,在藏歷九月初十白天,顯現改變,親見報身佛國密嚴剎土——銅色吉祥山剎土,從而現證了“覺性到量之相”,并遵照空行依照所見書寫了《深密空行表示文庫·往生銅色吉祥山剎土愿文·相遇自解脫》。

覺性到量之相:

是指顯現出佛身和剎土。其中,外境顯現的覺性與空性與無有任何差別;勝觀的覺性為金剛鏈;持(取)基的覺性是指本體、自性、悲心三者無有差別;基住的覺性成為一切心識生起之基;持(取)相之覺性從無明中反回,住于覺性的生起之基;頓超的覺性從修持到量到密意自盡。“到量”是指到達覺性自身之上,故不需勤作。“相”是指受用報身的顯現。

 

尊者此時現證了五地與法界的一切顯現相屬的五大顯現自地清凈,生起無有邊中的光明顯現,出現照明佛等五部佛和廣界母等五部佛母,即五部佛父母雙身像,并且不需要依靠特別的坐姿和看姿,也能生起沒有聚散的光明顯現。從地道方面來看,則歷經了從五地極難勝地到九地善慧地之間:

“復習所見智慧相,一切煩惱自性凈;

看見廣大之光明,乃獲第五難勝地。

復見光中現佛身,即獲第六現前地。

復次串習究競后,煩惱業障遠離去,

即獲第七遠行地。復次光明無動搖,

乃獲第八不動地。復次壇城遍圓滿,

即獲第九善慧地。”

 

尊者親見報身佛剎土壇城之后,即使不觀修,光明也無動搖,不分晝夜常生廣大無邊之凈相,正在自然地趨入法性窮盡之相:即指外內的實體物質、心識的迷妄顯現的增長等窮盡。其中,“法性”是指如同虛空般的覺性之本性。“窮盡”是指是指外面的土石山巖,內幻身肉體,秘密妄念收放的顯現均無有。“相”是指如同無云的太陽自明,悲心智慧的顯現經常不斷地生起。

“于彼智慧之顯現,心識窮盡凈相生;

猶如法云所現見,即獲第十法云地。”

最后,用一首尊者去年在吉祥勝樂金剛的圣地扎嘎則仲所寫的《道歌》來概括尊者的“伏藏師”、“成就者”、“上師”、“咒師”、“老者”等證量:

《實相奇談之教誡·有緣歡喜耳飾》

 

敬禮上師蓮花生!

 

宿世佛王大師蓮花生,發心誓愿托付事業力;

為化惡緣濁世諸眾生,臨時生起利益之化身。

佛王蓮師弟子持明我,心眼不凈邊地人面前,

雖然現似有罪老人身,仍能笑談暗合實相語。

嘿嘿諦聽聚此兄弟們,往昔佛王大師蓮花生,

親見尊顏攝收弟子我,自生不壞原始本凈界,

開啟離戲實相密藏門,凈相等空自解意基中;

復以智慧無造覺性匙,開啟能所巖山堅硬鎖。

智慧自力符號不滅現,依緣分發甚深伏藏法;

各種所化眾生善引導,說非伏藏師乃心錯亂。

我非濁世倒行貪現世,誘騙狡詐之徒居高位,

如來祖師所教密咒士,住持無上最勝秘密藏,

萬有自在蓮花王攝受,顯現自在成就持明者,

生殺禁行成就嘿汝嘎,究竟覺醒現登成就地,

說非成就者乃心錯亂。受用酒精女人具發髻,

未獲成就假作成就狀,見行少許難合非我為。

能所束縛分別眾生意,指示遠離言說之實相,

從上向上善升無上類,不需學修造作之地道,

引領眾生顯心轉向法,如說不是上師心錯亂。

成就暖相未獲自托大,自心未調傳法于他人,

如此虛假庸師豈可比。顯現放任寬廣平原上,

騎上勝義空性之駿馬;無明幻相虛實之巖山,

射入般若智慧覺性箭。本來自相圓滿男人我,

較諸平庸男人更超勝。大空普賢佛母后妃我,

結交顯有生為莊嚴伴,方便智慧雙運不分離,

甚深密道中脈之中央,依于命勤風息之流動,

明點降提散布秘密道,法界智慧雙運后妃我,

平常婦女百人也難匹。萬有現為文書瑜伽我,

無需其它文字和書籍;紅白顯現種種顯現分,

升門不滅覺力圖案觀。于諸地道不惑心中有,

聞思造作作意執著之,增益斷除學者我不同,

大鵬翅力小鳥豈能比,說我不智凡夫你們錯,

哈哈兄弟此等談笑語,乃因朋友詢問:“你是誰?”

隨順所請獻上此答詞,實相本身朋友游戲教,

非器凡夫如見雖發笑,老夫之語也乃證量出,

非僅臆斷揣度之言詞。往昔佛王大師蓮花生,

發心誓愿事業真實力,密意法界覺醒之持明,

外形雖然示現平庸身,密意界解光明母子會;

蓮師付法時機己至時,顯現飛揚放散諸言辭。

此處怙主蓮花生大師,親自蒞臨最勝之圣地,

名謂扎嘎則仲此圣地,到此結合清凈誓愿時,

心情歡喜自唱一首歌,彼意銘記于心有緣者,

珍藏于心彼有大要義。

 

此道歌乃于吉祥勝樂金剛的圣地扎嘎則仲,從果洛阿穹方向來的避世的戴罪者班瑪逞列居住時,避世者洛迫、納麥多杰、珍惹、丹增絨莫等人之中,有些稱我為“伏藏師”,有些稱我為“上師”,有些稱我為“咒師”,有些稱我為“老者”。為了回答他們的問題“你是誰?”故說了這些談笑語,由納麥多杰記錄校對。

善哉!一切吉祥!

(未完待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