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網
一名16歲的重點高中女生,因為父親是“窩囊”的擺攤的,家里“寒酸”,所以,在父親希望她幫忙看鋪子時勃然大怒,揮著菜刀追砍親父。把父親砍傷后,離家出走。而父親,只是希望女兒能早點回家。(華龍網2006-09-04)
看了新聞的感覺,只能用兩個字形容:寒心。這一刀雖然砍在了陳永國的身上,卻同時也砍到了天下父母的心上。尤其,這個叫小佳的女孩,她并不是流落在社會上的不良少女,不是工讀學校的失足少年,她是一名重點高中的女生,可能還有不錯的成績,即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進一步深造,成為世人眼里的精英一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前程似錦的花季少女,因為忍受不了穿20元一件的衣服,忍受不了同學比自己闊綽,就把刀揮向了沒錢沒工作的親生父親,認定是他“太窩囊”,才害得自己這么“難過”。顯然,比起那些社會上的問題孩子,這個重點高中女生的行為更令人感覺涑然,更容易引起社會性的危機感,同時也更具有促使教育制度反思的價值。
無疑,小佳是人格教育失敗的案例,也是金錢教育塑人成功的典型。網友的留言板上,有這樣一條留言發人深思:看看吧,全國的教育、高校的“老爺們”,你們只認錢,都將孩子培養成了什么!培養成了無親無愛的冷血動物了!無疑,對于小佳事件,教育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顯然,同學之間的財富攀比并不是導致小佳弒父的導火索,教育產業化運程中無處不在的金錢教育和財富示范效應,才是讓窮孩子極度壓抑以致心理失衡的根源。
從表面上看,小佳的弒父行為是極端化的個例,而讓我們回避不了的是,從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拜金風氣和物質化傾向來看,其實很多孩子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深藏著一個小佳。對物質的欲望,對家庭和父母的暗暗攀比,對社會公平的失望,對貧富差別的絕望,深深淺淺地印在他們稚嫩的心靈上。平時,這種心理沖突表現得也許并不突出,但一旦超過他們的心理耐受力,青春期無告的壓抑感,無解的不平感,無言的自卑感,就會一起爆發。這時,他們內心的“小佳”就會釋放出來,但他們上不敢觸犯法律,下不敢反社會,但又急需一件實體發泄內心的不滿,父母或家庭成員最容易成為他們泄憤的工具。
類似小佳這樣的人格教育缺失下的畸形人格,在教育界中反映得越來越突出。就在前幾天,還有關于重慶某高校女教師不認農村雙親的報道。顯然,這是只重知識不重教育的惡果。在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塑造階段,我們的教育體制出于種種目的而放棄或淡化了這項責任。升學率至上和財富至上的雙重錯誤教育理念,不但讓孩子淪為毫無個性的教育產品,更讓他們的價值觀過早地被物化了。在他們的觀念里,財富正成為衡量一切的標尺。而在我們責備孩子的同時,是否也該自問,這把標尺不正是教育產業化所力扛的“唯一真理”嗎?
作者: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