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 呂霜
少女懷孕比例上升現象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由江西省婦聯、省文明辦、省教育廳聯合成立的“江西省少女救助中心”8月30日在南昌掛牌。該少女救助中心對16周歲以下意外妊娠少女、16周歲以上因非意愿的性行為(如非法暴力)導致意外懷孕的特困少女實施免費的終止妊娠手術,同時憑學生證對學生人流手術費全免,以此防止一些少女因私自墮胎等造成終身遺憾。
在此之前,北京、重慶、長春、武漢、杭州、濟南、成都等地也成立了類似的少女救助機構,對意外懷孕少女從生理和心理上予以救助,但由于實施救助前要監護人簽字而遭遇冷落與尷尬,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這樣的免費救助是不是在為未婚青少年的性行為推波助瀾呢?從網上留言來看,這次江西成立少女救助中心同樣遭到一些網友類似的質疑,有人提出疑問: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墮落?
我認為這并非“墮落”而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成立少女救助中心并不意味著慫恿未婚青少年婚前性行為,而是為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建立“綠色通道”。因為少女救助中心在對意外懷孕少女給予醫療援助的同時,還會進行相應的性教育,可以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和處理意外懷孕,并且通過咨詢、輔導等方式,為懷孕少女給予科學規范的就醫指導,解除她們的心理恐慌和無助,最終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少女未婚懷孕的發生。
有關資料顯示:未成年少女意外懷孕的現象并非在我國獨有,而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20歲以下的女孩懷孕。在我國,2002年人工流產總數為14.93萬例,其中青少年約為4萬例。近些年來,少女懷孕做人流的比例更是呈上升趨勢,18歲以下少女人流約占人流總量的1/4。這說明當前我國少女意外懷孕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這個問題既然已經出現了,國人就應該正視,而不能回避,回避是消極的,應對才是積極的,對這個問題“堵”不如“疏”。可是中國傳統的性約束、性道德、性倫理和性文明觀念對未婚少女懷孕是不支持的,因而少女意外懷孕后一般都不敢告訴家人而到私人小診所私自墮胎,有的因醫療設備和技術等問題而為今后的生育埋下不可測的風險和隱患,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生命,造成一幕幕人生悲劇。所以我們應該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給那些意外懷孕的少女以“人性化”的關懷,成立“少女救助中心”對意外懷孕少女給予必要的救助,正是基于這一點而作為的。
少女懷孕固然是一種失誤或過錯,但這里面既有其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因此,全社會都應該以寬容的心態,理性的認識正視和對待這一問題,很有必要在這些少女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給予關心與幫助。這既是一種“人文關懷”,也是一種“人道主義”,更是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具體體現,應該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然而,在救助懷孕少女的過程中,目前卻還存在著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不協調,主要是未成年少女在法律上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這就意味著她們在手術通知書上的簽字沒有法律效力,而其監護人家長或學校老師又礙于“臉面”、“聲譽”,或因少女本身迫于社會語境的壓力不愿讓其知道自己的“秘密”,而最終增加了救助機構實施意外懷孕少女人流手術的風險,萬一有個“閃失”,就會引發醫療糾紛。可見,救助意外懷孕少女還需要家長和校方等監護人,乃至社會語境的銜接與支持,才能收到更好的救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