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映秀群眾春節前搬新居
2011年01月31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場見聞】
“今天就可以開火煮飯了”
1月21日,汶川映秀鎮氣溫低得凍腳。但“搬家”這件事,讓該鎮中灘堡村的村民們忙得汗流浹背。
上午9點,一輛滿載家電、家具的大卡車駛入村里,停在一幢沿街新修的三層小洋房前,車上跳下來房屋的主人楊和軍和搬家工人們,一些已入住的鄰居跑來幫忙,每個人臉上寫滿了搬新家過新年的喜悅。
楊和軍三步并作兩步沖去開新家的門,看著頭天從都江堰買的冰箱、空調等一一搬進屋,他激動地跑上跑下,為一家7口安排房間,“房子不錯吧?今天就可以開火煮飯了!”
他的小女兒楊雪忙著掛燈籠,她已有兩個春節沒有與親戚朋友一起過年,這下好了,“我們終于回家了!”
映秀鎮黨委副書記孫小飛告訴記者,震后多數家庭都在都江堰租房安置,前兩個春節也就各自度過,“他們很期待大家庭團圓的溫馨與快樂。”根據《汶川縣映秀鎮群眾動遷入住方案》,映秀鎮80%的群眾將在春節前搬進新居,最近幾天,鎮上許多家庭都忙著搬家。等大家把新家收拾好,全鎮要搞一個“千人壩壩筵”,居民們準備了春聯、鞭炮,要好好慶祝。“大家心里高興啊!映秀鎮終于熱鬧起來了!”孫小飛說。
一磚一瓦都體現大師風格
如今的映秀鎮,嶄新的樓房沿街而立。“你看,那邊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是國家大劇院設計師保羅·安德魯設計的;1月16日啟用的鎮衛生院是世博會中國館的總設計師何鏡堂設計的;那棟青少年活動中心由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孫小飛如數家珍,記者眼中的映秀鎮可謂“星光璀璨”。
“貝聿銘的設計非常牛,施工隊伍也是全國最好的,一磚一瓦都體現大師的風格!”這些讓映秀人驕傲的建筑,今年3月將全部竣工并陸續投入使用。
在映秀中學門口,一些工人正圍坐著烤火。“娃娃也回來上學了。”工人們說,學校已竣工,前天剛鋪設好塑膠跑道,九度設防、八級抗震,是兩院院士吳良鏞設計的,學校重建用的全部是新技術、新材料。
鎮衛生院一角有一塊2平方米的透明玻璃,方便游客參觀。院長蒲倩說,醫院設施齊備,是全國同級醫院中最好的,“目前已收治了3名病人”。蒲倩最大的心愿是在這里的產房迎接新生兒,“新生命在最安全的地方誕生,這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
【百姓紀事】
東莞援建工人:看村民搬家,很自豪
東莞援建工人劉吉華來鎮衛生院輸液前,專門繞道去中灘堡村看村民搬家,“我在映秀呆了快三年,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看到村民搬家那股高興勁,我的病就好了大半”。
連續的冰雪天氣讓劉吉華患了感冒,已在衛生院輸了兩天液。以“新映秀人”自居的劉吉華告訴記者:“我是震后第一批進入映秀的東莞援建者,幾年來踏遍映秀大小山川,走過每一條羊腸小道,經歷了余震、泥石流,一直堅持到現在。”
看到村民們搬家,劉吉華很自豪:我們東莞援建的房屋,家家戶戶的一層樓都可以當門面做生意,很符合這里旅游小鎮的定位,老百姓今后的生活肯定會過得不錯!
最近幾天,東莞的援建工人陸續回家過年,劉吉華也將搭乘27日的飛機回老家過春節,正月初五再回來。“之前,我連續3年在這里過中秋節,還有一年春節是在工地過的。”他說,這次回家心里很踏實,因為“這里的老百姓有了新家”。
回首兩年多的援建歷程,劉吉華說,大家都很辛苦,但我們和這片土地一起,經受住了考驗,映秀比震前更美麗!
【新年新愿】
最想找一份工作
梁貞蓉(中灘堡村第一批搬新家的村民):地震前,我和丈夫經營的農家樂休閑莊在映秀幾乎無人不曉,但地震中農家樂變成一片廢墟。在政府幫助下,我們搬進了新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眼下最要緊的就是找份工作。我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是和親戚一起去成都打工,二是把門面出租給旅游公司整體包裝,自己收租金。最好能找份固定工作,又把一樓的門面租出去,這樣家里的經濟就更寬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