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您讀得懂這些文字?出自《詩經》《論語》的36條道德教化方面的內容被制成18座形狀如碑的燈,安置在洛陽市周王城廣場里,當地人稱作“道德碑”。這些碑非官方所立。市民說讀不懂,據說有副總編也讀不懂。(9月12日《河南商報》)
首先要肯定公共場所安置道德碑,從過去的官方組織,到如今的民間自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大家讀不懂,縱然制作得再精致,里面的燈管再多,能起到什么作用?說句大不敬的話,是“對牛彈琴”,再多說一句,是形式主義。
毛澤東在1941年就解釋過成語“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同時稱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借用到這里剛好合適,為什么來廣場玩的人都不理會這些碑文?因為樹碑方的“矢”雖然精良,但放錯了對象,自然就沒有射中“的”,“的”沒有感覺,你這“矢”不是白放了嗎?
弘揚傳統道德教育,感化今天的老百姓,前提之一就是形式要變化,符合今天的閱讀習慣。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就在解決這個問題,至今還有人想不通,做不到,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創新,是提高市民素質、增加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方式,甚至有人提出市民要去學古文,有這些想法,實在讓人想不通。單純從語言大眾化講,食古不化,是歷史的倒退。
這樣不積極消化古代文化的道德教化,今天還比較多,而且還打著“國學”的牌子流行四方。對于正在大力發展的新時代的文化追求來說,看似繼承,實則不是,因為科學的繼承方法是“揚棄”,不“棄”之“揚”,本質上是“棄”,再好的傳統也會淪落到因噎廢食的地步。因為這種作法既非有的放矢,也不實事求是,更缺乏現實的作用力度。
[稿源:紅網]
[作者:龔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