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感恩,是個既親切而又有些陌生的詞。說它親切,是因為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經典詞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
古代文化中也一直將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作為感恩的象征。一代一代的人們也正是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系中,將這種源自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并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和諧了社會生活秩序。說它陌生,是因為曾幾何時,我們不時在媒體上看到一些知恩不報甚至忘恩負義的事例,屢屢刺痛我們的心。當下社會正處在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建構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但是同時我們也需要銘記一些經典的倫理規則和情感,比如感恩。
感恩,也是我們擦拭心靈,提升自我道德的標桿,比量對幸福感受的一個關鍵詞。我們生活的社會其實就是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網上的結點。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領受著“恩賜”: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人的關愛、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慷慨賜予等等。一己之力永遠是微薄的,只有一張“網”才能護佑我們的幸福,而這網需要我們彼此的關愛、呵護和付出。
感恩是生命對生命的惠澤。每個人的生命之河都奔流在他人乃至整個世界構成的基石之上,惟有感恩,這樣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的關系才能賦予我們的生命以意義,使我們的生命之河洪波涌動。
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對于社會的恩惠,有些人麻木不仁、渾然不知或者視而不見,甚至因為自身困厄的處境而對社會心生無端的仇恨。他們不知道,感恩并不是單向度的付出。感恩,讓我們在施予的同時分享了生命的陽光和感動,領略了幸福的真諦,親吻著靈魂的芳香。其實,感恩也是對自我靈魂的一種救贖。
感恩是一種人生境界。即使我們兩手空空,但至少我們還可以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去回饋社會,感動自我。心懷感恩,能為人間的悲涼鍍上一抹暖色;心懷感恩,能為社會和諧賦予重量;心懷感恩,能為自己、為別人預約心靈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