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
每逢星期五下午放學時,在海口市一些高等學院門口就可看到各色高級小轎車接走那些衣著光鮮的女學生,“周末二奶”是人們對她們的稱呼。她們有的來自山區,曾經面臨失學,因為一份與廣東老板的“協議”才可以繼續讀書;她們有的在親人病重無錢治療的困境中撥通了某老總的求援電話。然而,面對生活的貧困,女大學生只有這么一條路可走嗎?(9月16日 新華網)
這大概是高校近年來流行的一種獨特“風景”了吧。周五下午,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大學生挎著高檔時髦皮包,在校園門口被一輛輛豪華小轎車馬燈似的接走。當然,這其中有學生的父母家人,但相當多的卻是“另有因緣”。而這種周末女大學生與她們的“靠山”共筑溫馨小家的現象,在海南一些高校已是見怪不怪的事了。
女大學生甘愿當“周末二奶”,這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新聞,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不反對說,其中有因生活所迫而走上傍“大款”之路的,這是社會體制所致,不可能在短時內解決。但正如文中所說,“面對生活的貧困,女大學生只有傍“大款”這華山一條路嗎?
或許這條路走得很“輕松”,也很有“成效”,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也大大減輕了家庭的負擔。但毫不置疑,這條路也走得很沉重,很辛酸,很無奈。當有錢人的“二奶”,過著背負違逆社會道德的“十字架”,躲躲閃閃地生活,這是拿青春作賭具,拿尊嚴作祭品。何況,作為莘莘學子,這種身浸染缸的行為,更為人所不齒。
應該承認,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為女性觀念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社會舞臺,追求物質上的富有已逐漸成為時尚、成為主流。但這種物質上的追逐緣自于自身的努力,也就是說是在合符社會道德的前提下獲取,而非吃“青春”飯。
表面看,女大學生甘愿當“周末二奶”純系個人行為,然其折射出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一是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遭到了顛覆,只要有了錢,便可拋棄人格尊嚴,拋棄社會倫理;二是愛慕虛榮、追求享樂思潮開始在校園盛行,而這直接導致的便是大學生道德滑坡和人生價值觀念的扭曲,這是社會之痛。
貧困是一道現實問題,但面對貧困,洪戰輝、劉默涵卻能直面應對,牢牢把握自己的人生命運,用自立自強的品性將貧窮與富有的辯證關系解讀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因而,學習他們傲然不屈的品性,當是大學生正確的人生取舍。
作者:陸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