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事業的人不習慣在講臺上講話,我就在這里講。”9月19日晚上20時許,公益先行者梁曉燕女士在公共管理學院101會議室微笑著開始了她的講座。
安典公益文化交流中心、廣西師范學院三農問題研究會、廣西綠色聯盟等多個公益組織成員和社工系老師代表參加了本次講座。
梁女士首先引用了富士康14連跳事件,深刻分析了導致悲劇頻發的原因,自然地引出了現代社會重建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和困難性的觀點。同時,她強調,社會結點關系對大學生創建社會人際關系紐帶和自身人際紐帶的重要作用。
面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問題,梁曉燕女士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她指出,當代大學生固有的特質是:第一,主流價值觀單一,大多表現出無奈,焦慮等;第二,大學生具有被動性,甘于被命運和社會推著走;第三,大學生的防備心強,喪失簡單、光明、開朗的人際關系。
對于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價值這個問題,梁女士是這么理解的:很多貧困大學生的問題在于缺少自信,人際支持網絡不夠,社會缺少橫向關系,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參與公共事務得以解決的。她回憶到,在貧困大學生社會能力提高項目中,一位來自偏遠農村的女孩子,第一次用電話與相關機構聯系時,拿電話的手都是顫抖的。這一事例,使在場很多聽眾深有感觸,頻頻點頭。
講座中,不斷有社工系同學和志愿者們向梁女士提問。一位同學問道:“對于被幫助者成為大學生成長工具這一問題,怎么處理?” 梁女士簡明扼要得指出:“這是公益活動常見的一個困惑,需要大學生將心比心。”
此外,梁女士還對大學生支教遇到的困難,如何看待名人做公益等問題進行了回答。
社工2010級新生許彬強欣喜地說:“這次講座可以激勵我們投身到公共事業中去,幫助他人,并不斷鍛煉自己。同時,使我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的了解。”
“對于10級新生而言,應該說這是一次很及時的講座,對他們安心學習很有幫助。”社工系陳山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談到。
梁曉燕女士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發起人之一,并曾任代理總干事,也是公益通訊《民間》的發起人兼前主編。現任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詢中心理事、自然之友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