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晉陽
近來,有關“好人”林秀貞的報道可謂鋪天蓋地。實事求是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極具群眾感召力的典型——不僅僅因為主人公30年如一日默默奉獻帶給人的心靈震撼,更因為相比于其他模范人物,林秀貞普通農民的身份讓人感到更可親,更易學。然而,就是對這樣一個身邊的典型,仍然有人在慨嘆:“林秀貞是個好人,可惜離我們太遠了!”
林秀貞真的離我們太遠了嗎?我們不妨一起來分析一下她的那些善行:先后義務贍養了6名孤寡老人,資助了14名貧困學子,收養了1名先天性心臟病棄嬰,安排8名殘疾人在自己的小型企業就業。如果把這些事情拆分開來,或者減少一下綴在前面的數字,那么,我們身邊的許多人,甚至包括你自己,都可以被列入“好人”的行列。這一點,從不久前燕趙媒體發起的“利群助學行動”得到眾多普通百姓的回應,就可以得到證明。
“好人”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這個命題的答案其實全在于我們的道德實踐。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善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只要你去做了,就能體會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價值感。去年的一個夏日,筆者偶然結識了一位壩上的朋友。閑談間,得知他常去采風的一個村子有不少孩子因貧困無奈輟學。其時,筆者剛剛從郵局領回一筆稿費,于是就請這位朋友代勞資助其中一、二。本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殊知,一個多月后,竟接到受助的小女孩寄自深山的一封信:“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遇到了您這位好人,我的命真好!……”當時的心情,用“震顫”兩字形容,一點不為過。
不因善小而不為,點滴行之,小善可成大德;雖惡小卻為之,千里之堤,終潰蟻穴。公交車上為老人、兒童或孕婦讓個座,把孩子用過的書本和家里的舊衣物轉贈偏遠的山村,在手頭寬余時資助一、兩個貧困生……這些善事對我們許多人來說,行之并不難;但一旦行之,我們就向“好人”扎扎實實邁出了一步。若能日久天長鞏而固之,便可升華為像林秀貞一樣大愛無聲的大好人!
一位哲人曾說過,一個人生有兩只手,一只手用來幫助自己,一只手用來幫助別人。生而為人,“施”比“受”更有福。讓我們像林秀貞那樣,從普通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在行善在幫助他人,在助人中提升靈魂,這樣,我們所期盼的、著力建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翹首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