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兒童的不良行為與家庭教育——其現狀和今后的課題
2006-09-27

 
  一、序

  當今日本經濟很發達,與此相反,教育上的種種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社會上有弊病存在,最先受害的是最軟弱的地方。可以說當代日本的孩子就是這種受害的典型。

  自去年7月起,文部省改革了內部機構,以“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為方針,開始積極推行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其背景是因為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由于學校壟斷教育引起了激烈的考試戰爭,高齡化社會中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象社會上所說的“有家但沒有家庭”那樣,家庭崩潰的現象日益嚴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紐帶不牢固,因此,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以驚人的速度向不良行為靠攏。

  本文以孩子的不良行為為中心,著重分析當代日本社會的家庭教育現狀,并指出今后的課題。

  二、孩子的嚴重“扭曲”現象

  在最近10年左右的時間里,日本的孩子在身心上都被空前地“扭曲”了,身體方面可以說因偏食而引起的脊梁骨彎曲(脊椎側彎癥)是最大的問題。不能直立,缺乏氣力的孩子正在不斷增加。如果聯想一下兩腳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進步)的始點的話,那么就不得不說這種現象是一種嚴重的危機。笨手笨腳的孩子和喪失表達能力的孩子也在急劇增加。

  在心靈方面,一般的孩子身上“感動”、“溫柔”、“愛護”、“體諒”的心情都越發淡薄;沒精神、不關心、沒責任感的少年兒童越來越多。我有一個朋友在小學、中學教授道德教育課,據他說課很難上,由于缺乏感動之心、同情之心,課程很難按照老師的意圖進行。為此他很苦惱。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已發展到特別嚴重的地步。不良行為中有自殺、離家出走、飛車黨、濫服藥物、逃避上學、欺負弱者、校內打架、家庭內動武等形形色色的表現,但最近10年來的不良行為主要有下列幾個特征。

  (1)以異常的速度增加:例如,據最近的報告統計,今年上半年的刑事犯罪人數中青少年犯罪者占一半以上。特別是家庭內動武和逃學在最近幾年明顯增加。

  (2)低齡化:1955年以前的青少年問題主要是集中在16歲至19歲的青少年,而現在這個中心已移到12歲至15歲的中小學生身上。現在甚至出現了這樣一句話:“14歲是厄運之年”。

  (3)處于極其一般條件的孩子增多:在以往的例子中都是由于貧困及家庭父母不全或沒有父母等惡劣的生活條件才染上不良行為的。但是,最近,有些孩子父母雙全、經濟條件比較優裕,性格和能力都在平均以上,不存在明顯偏差,可在他們身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良行為。現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比所謂的“好孩子”更危險了。

  (4)突發性:孩子突然不去上學,突然毆打父母……,對孩子這種異常變化的預兆,父母及其周圍的人都很難預料。這種例子非常多。父母抓不住孩子的心常常陷于不安之中。

  在形形色色的不良行為中,最明顯的是家庭內暴力和逃學。據說這種現象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才有。所謂的家庭內暴力就是孩子在家里對父母和器具施加暴力,不包括父母對孩子施加暴力。最易成為暴力對象的是母親,其中最多的是對器物施加暴力(損壞陳設品和玻璃窗),最惡性的是殺死父母。其特點是施加暴力的期間相當長,幾乎都只在家庭內進行。

  逃學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不是因懶惰而逃避上學,而是帶有神經質似地對學校感到恐怖,或者象精神過敏癥似的,本人想去上學,但一到早晨便頭痛、肚子痛,上不了學。這類例子明顯增多。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有一定的難度,并不是說上學了問題就解決了。在逃避上學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學校教育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千篇一律、抹殺個性、偏重智育。

  三、教育危機的實質

  據1986年經濟企劃廳發表的“國民生活指標”統計,國民生產總值有了飛躍的發展,但“心靈上的紐帶”等精神上的滿足卻失去了,家庭的幸福程度降低了。小型家族不斷增多,父親不得不干以企業為中心的非人的工作,母親為了補償高額的教育費用和住宅貸款,把孩子托人照看,自己外出打零工。因此,一家人的生活節奏都七零八落,父母和孩子接觸的時間非常少。一個孩子從幼小起就未曾得到父母的充分的愛,那就不可能產生愛他人之心、同情他人之心。

  在這里特別要提出的是家庭內“權威”業已消失。有權威才有規范,才能制定出進行判斷和行動的規范。最理想的是父親在家庭內握有最終決定權——“權威”,這樣就會形成家庭風氣。孩子雖然時而反抗,但這期間會形成他自己的規范。但是,最近,父親經常在外,和“與社會上相同的教育”的滲透,家庭內應有的權威消失殆盡。這就是使今天的孩子染上不良行為的最大原因之

  (2)千篇一律,抹殺個性的教育

  無論是誰都深深相信自己是作為一個“無可替代的人”降臨到這個世界上來的,都有一種最基本的欲望—要求自己得到他人的承認。從這一點來講,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優等生教育”。無論是怎么細小的事,都要認真地承認孩子的能力和“優點”,并要熱情地加以贊揚和鼓勵,使它不斷增長。

  可是,近代日本的教育所希望的是“每個孩子都一樣成長”,以致于把培養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的學生作為一種理想模式而逐漸固定下來。學校教育恰似飼養能平均生好多雞蛋的雞(嫩雞)一樣,進行的是重視偏差值的、硬灌知識的集體教育。這種風氣也蔓延到家庭,父母首先要求孩子成為“和他人相同”、“和社會相同”的人,對孩子的分數是在平均分數以上還是在平均分數以下表示出異常的關心。

  發育中的孩子再沒有什么比這個更感到壓抑的了。父母要求孩子成為“和他人相同”、“和社會相同”的人,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必須得到孩子的理解,這是家庭教育中的鐵的原則。如果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抹殺個性、千篇一律的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中特別多),那么自暴自棄也就理所當然了。當這種自暴自棄以積極的抵抗形式出現時就成了暴力,以消極的抵抗方式出現時就是逃學。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當今的教育不是“引出”孩子本來具有的“優點”,而是把孩子放進一種模型內來“飼養”。這種教育方法的存在是現代日本教育的最大問題。

  (3)科學的合理主義導致“感受性”的衰弱

  近代日本的教育問題正象人們常常指出的那樣,是“偏重智育”。教育的內容,除“智育”外還有不可忽視的“德育”、“體育”、或者“美術(藝術教育)”。但是很明顯,日本太強調智育。因此,只有所謂的科學合理精神得到高度評價,道理先行的思考方式支配著全體人民。

  當然,科學的思考方式很重要,但是,近代科學就象把物理學作為樣板一樣,只是把能計量的事物作為研究對象而發展起來的,在這范圍內能選擇的領域受到限制。在現實生活中,未知的事物很多很多,這些也并不一定都能用科學來加以解釋。另外,在事物中有許多側面是不合理的,不應該只尊重合理的部分,而丟掉不合理的部分。道德方面的感情、信仰、審美意識等含有很多用合理性解釋不清的非合理的要素。

  從孩子的精神發育階段來看,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是從小學的高年級起才開始真正發育。如果讓孩子在幼兒期間都去記憶許多已知的事實,并讓孩子找出隱藏在背后的答案,那么,這種偏重智育的教育將會扼殺應該在幼兒期間大大發展的豐富的“感受性”。其結果是造就一代精神被扭曲的孩子,他們不相信眼睛看不見的事物,知識雖然豐富但缺乏真正的感動之心和“體諒”。事實上,染上不良行為的孩子中有許許多多感覺不到他人的痛苦,人長大了,而心理狀態還停留在幼兒時期。

  對當代日本教育偏重智育的傾向應該猛醒了,并必須改善父母對處于幼兒期的孩子的態度。應該深深認識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看不見的渠道”,并根據孩子精神發育的各個階段,改變過份保護、過份干涉的態度,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怎樣做一個父母”,這種“共同教育”的態度才是最理想的。

  四、小結

  日本引進近代教育體系是在100多年以前明治4年(1871年)實施的“教育令”,在此之前日本連“教育”這個詞也沒用過。因而,教育是education的譯詞,原來的意思是“引出”、“把內部的東西表現出來”。但是,現代日本的教育把孩子放進模子,進行強制性的教育。這種教育方法,在集體指導的學校教育中,在某種程度上是萬不得已的,但是,滲透到幼兒生活的家庭環境中就嚴重地扭曲了孩子的道德性和感受性的成長。

  教育的最大課題是“培養教育者”,所謂教育不過是“自我教育”。這一點要深刻地加以認識,并真誠地傾聽孩子的訴說,父母自己首先要馬上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這就是將要邁進21世紀的日本的課題。

  (原載陳瑛/丸本征雄合編《中日實踐倫理學討論會實錄》,1993年,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作者簡介:丸山 敏秋,(日本)倫理研究所研究員。.)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