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在中國的山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山是泰山,水是黃河,而圣人則是儒家宗師: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在山東曲阜東南邊的昌平鄉誕生。他的父親是魯國有名的武士,曾去尼丘山上的求子廟禱告,終于在60歲時喜得健壯男嬰。因此,他給兒子取名為丘,字仲尼。
孔子所在的魯國是周朝禮制制訂者周公的封地,禮儀保存完備。深受熏陶的孔子,立志要使當時戰亂不斷的社會恢復西周時代的和諧。30歲左右時,他去洛陽向老子請教歷代禮樂制度,學問大有長進。回來后便設立私人講學的課堂,史稱杏壇。
在此之前,中國只有貴族才能享受教育,是孔子把文化的種子第一次撒播到平民之中。他一生培養弟子三千,成就最大的有72人。
孔子死后,弟子們將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一書。后人將此書奉為儒家經典。曲阜的孔子故居原本只有廟屋三間,隨著儒家正統地位的確立,歷代帝王不斷將其修繕擴建。如今它已成為與北京故宮比肩的,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孔子曾眺望河水而感嘆:逝者如斯。但時間的長河沒有湮沒他的智慧。至今,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仍是中國人道德的基石。1993年,孔子所說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寫入《全球倫理宣言》,這也是他奉獻給全人類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