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垃圾堆. 這當然是中國原本脆弱的環境不可能承擔的. 我們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環境污染的代價,換來的只是小部分利潤以及全世界對過于便宜的中國制造的不滿甚至圍追堵截, 真是吃力不討好.
對西方環保運動的反思
不可否認,過去幾十年的環保運動, 在西方國家取得了不少局部的成績.在中產階級聚居的大部分地區, 空氣污染、水污染的治理以及綠地保護都做得不錯. 可是,這些成績的取得,治理只是一部分,更多是轉移. 尤其是美國的環保運動,當年有一句著名的口號”不要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 于是不少中產階級發動起來,把污染產業和垃圾填埋點、焚燒廠等趕出自己的社區.可是,不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垃圾和有毒廢物還在源源不斷地產生, 不在我家后院,在誰家后院? 結果, 不過是把最嚴重的污染外部化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有色人種聚居的低收入區或第三世界國家.以位于舊金山的獵人角(hunter’s point)為例, 舊金山市大約1/3的有毒廢物排放都集中在這一小小的黑人聚居地, 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內該區的嬰幼兒死亡率和孟加拉一樣高. 美國向中國、印度等國大量非法出口電子垃圾,更是以鄰為壑的惡例.
所以,西方真正進步的環保主義者對過去幾十年環保運動的總結反思是”我們贏得了一些戰役,但我們正在輸掉這場戰爭”(we are winning some battles, but we are losing the war). 中國如果簡單照搬”不要在我家后院”這一套的話, 打算把污染外部化到什么地方眼不見為凈? 何況, 比如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 現在還沒有科技把它外部化到月亮上去. 畢竟,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讓人擔心的是,污染轉移而不是治理正在發生. 比如, 到2005年為止, 北京已經把將近130 家工廠遷移出了城市。許多城市不是對污水進行處理,而是從越來越遠的地方引水,同時將溝渠挖得更長來將污水排送出去。一位農婦對污染企業上山下鄉如此評論”在城里是污染,搬到村里來難道就不是污染了?”
無錫人的困境,許多農民早就經歷
中國水污染,農村人深受其害,其實已經很多年了.
農村有超過三億人飲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糞尿污染, 隨手百度一下癌癥村,連接之多以及連接背后的故事,更讓人觸目驚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無錫水危機的爆發,可以說是一件好事:問題已嚴重到城里也開始受到了影響, 也許大家就不得不重視了, 農村一個接一個的癌癥村所引起的關注, 比不上讓城里人喝幾天臭水——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具體到太湖,農民吳立紅為了太湖污染的問題奔走呼吁十余年, 直到今天還因為被人誣陷身陷囹圄.,甚至有當地的環保官員也為他鳴不平。
我小時候, 常被父母送到鄉下外公外婆家,這樣的“度假”經歷,是我童年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許多農村成了不適宜居住的地方,中國過去十幾二十年高速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是以廣大農村為壑的。
這是一個正反饋的惡性循環: 由于農村環境的破壞,加上教育醫療體系的衰敗等,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不得不涌到城市討生活,由此增加城市的環境負擔,比如城市人口,單是平均生活用水就是農村的二十幾倍——被外部化到農村,進一步造成農村環境惡化。無錫水危機的爆發, 標志著外部化的過程已經快到一個盡頭, 現代水處理技術也不能讓城里人隔絕于我們自己生產生活所產生的污染,繼續按照這種模式發展下去,類似的危機爆發只會越來越頻繁。
中國城市中產階級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 這是一件好事, 但同時他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對環境污染的”貢獻”。當中國入世的時候,多少城里人為了汽車會因此降價而歡呼? 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為了給小汽車開路, 把主干道對自行車封閉。 推動這一政策的出籠,當然是買車的城市中產階級以及代表他們的利益集團。一個朋友一面抱怨著北京的空氣污染,一面說“打算對自己好一點,買了一輛車”。當我們用消費主義填補我們生活中的不滿意時, 有沒有想到, 每多一輛車, 要增加多少能源消耗, 廢氣排放? 有多少土地會被鋪成馬路? 多少農民會因此失去土地?大自然因此失去多少自凈化能力? 不是我危言聳聽, 中國過去十余年農用耕地流失上億畝, 速度驚人, 已經超過政府2010年的農用地轉化規劃, 危及中國糧食安全, 更不必說總數已超過4000萬的失地農民.
中國經濟的出路在哪?
行文至此, 可以用一位美國朋友剛送我的一句話來總結 “一個地球已經不可能再負擔富人”(One earth cannot afford the rich any more).他是一位志愿簡單生活運動(voluntary simplicity)的實踐者, 而這一已經有著上百萬人參與的運動,還在不斷壯大。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加入到這一似乎帶著“仇富”色彩的運動中? 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 在滿足了基本的溫飽需要后, 物質的增長往往并不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與其成為金錢和物質的奴隸, 不如滿足于簡單的生活,同時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層面的追求中. 而且, 如果中國人以美國人的生活為富裕的標準,而美國人又以比爾蓋茨的生活為富裕的標準,那有限的地球,絕對不可能承擔我們被消費主義調動起來的無限欲望. 所以, 志愿簡單生活運動還有另一句著名的口號 “簡單生活, 讓其他人能夠生活” (Live simply, so others can simply live)。
只是,這許多人自發降低自己生態足跡的努力, 比起美國政府和大公司所主導的主流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巨大負面環境影響來說,只能抵消一小部分.因為,個人的選擇和行動固然重要, 但它的影響力根本不能和制度、規劃比擬。比如,美國的許多城市是為小汽車設計的,而不是為人設計的,沒有小汽車簡直寸步難行。這為人們選擇環保的出行方式帶來了巨大的限制和困難,很顯然,這類問題必須要靠政府和制度來解決,單靠個人選擇是不夠的。
那么,從國家層面來講,有可持續發展的例子嗎? 成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全球總體最低限度地滿足兩個標準: 人類發展指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制定的一個指數,包括對教育醫療等人類福利的綜合評估)高于0.80, 同時人均生態足跡低于1.78地球公頃(全球人均可利用生物承載力).同樣來自《生命行星報告2006》的下圖表明,只有一個國家——古巴達到了這個可持續發展的最低要求. 按照其報告給聯合國的數據, 人類發展指數為0.82,人均生態足跡為1.5地球公頃.
古巴的發展模式,對于我們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和“以人為本”有相當的啟發。比如,九十年代, 在中國大規模進口汽車以及汽車生產線的時候,古巴從中國進口了上百萬輛自行車,同時引進自行車生產線。我曾聽到某位剛訪問過那里的博士很不屑地說,“古巴太破爛了,跟中國七八十年代似的”。是的,古巴大概沒有什么讓人眼暈的高樓大廈,沒有川流不息的小汽車??墒枪虐鸵呀浵宋拿?, 平均教育水平達到九年級,人均壽命、嬰幼兒死亡率等可以和美國媲美。其醫療體系的低價高效更是讓許多美國人眼紅——美國著名電影制片人Michael Moore 最新紀錄片<>里就有例子。所有這些,比高樓大廈以及小汽車之類更“以人為本”吧?
以中國的資源條件, 哪怕中國農民把土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