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
中共平昌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劉謙祥
中共平昌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李 映
百善孝為先,孝是人類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孝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全社會倡導敬老愛老助老風尚,對提高群眾素質、化解社會矛盾、融洽代際關系、促進家庭和睦,共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平昌孝道文化的傳統積淀厚重。平昌縣有97萬人口,多數屬“湖廣填川”時期湖南、湖北一帶漢人的后裔,有著傳統的倫理道德和人文關懷的良好習慣,其孝道文化源遠流長,積淀厚重。一是“勸孝”成為風尚。平昌民間的婚喪嫁娶儀式,盛行“勸孝”之風。嫁女時,妯娌、姐妹哭別,常有:“妹離娘家去,當為好兒媳;孝敬公與婆,舉案順夫婿”的囑托。父母去世時,舉行葬禮儀式,撰寫長篇祭文,長跪哭拜,歷數養育恩德,痛惜盡孝不周。幾乎所有姓氏,均有家規族訓,在規訓中,絕少不了有關“孝道”的勸誡。平昌人趙學成編著的《趙氏簡史》,其“家規八字”,把“孝”列于首位,謂為“百行之源”。平昌《林氏族譜》要求子孫做到“六要”:慈、孝、友、恭、正、順,把“孝”列為第二位。所有史志、地情資料書籍有關民風、民俗、民謠的記載中,均有不少“勸孝”的內容。因此,“勸孝”成為平昌倡導人文關懷的文化亮點。二是“傳孝”形成傳統。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需要代代相傳,賡續不斷。正如民謠所云:“在生不孝敬,死時干嚎哭。父母剛入土,兄弟分財屋。不記雙親恩,只圖我享福。水滴現窩窩,禽獸都不如。”此謠對那些不盡孝道、不承傳統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鞭笞與譴責。《平昌縣澌岸鄉志》記載:“蘇氏族譜家規十條”中,對“傳孝”作了嚴格規定:“……百行之中,莫大于孝。我欲育孝子賢孫,我之父母生養死喪,每事盡心,更是后代式樣。若有繼母、嗣母并伯叔,皆以己之生父母待之,其式樣并不止貽之子孫,且可傳天下后世矣。此立身正家之要務也,其共勉而行之。”由此可見,人們對孝道傳承的認識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三是“盡孝”成為職責。在平昌人民生息、繁衍、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涌現了不少孝子賢媳。清道光年間,平昌岳家人余潔在家鄉興辦行善機構,“養孤老”、“尊高年”、“表節孝”,稱“十善會”。生于1946年的平昌縣蘭草鎮中仁村人林肇根,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侍母至孝。一次母病,無錢醫治,受古人“割股奉親,可以感天地,其病自愈”的影響,用刀割去左手臂肉煎藥治母病。鄰居老人說:“男左女右,你割錯了。”他又持刀割右臂肉奉母,母病果愈。《平昌縣六門鄉志》記載:該鄉韓婉清與胡乃文于1969年結為夫妻。丈夫及弟弟、弟媳均在外工作,僅她一人留在公婆身邊。公公胡文光身染重病,她煎湯熬藥,端水遞茶,每晚數次起床問安,接屎接尿。為給母親止咳,托人從達縣購回紅糖,讓母親吃到口中。平昌的孝子賢媳比比皆是,數不勝數,積淀了厚重的孝道文化,傳承著中華優秀的。
平昌孝道文化的現實挑戰嚴峻。城鄉社會深刻變革后,群眾注重自身現實利益的心態已普遍形成,敬老愛老、鄰里互助等傳統美德和義利觀正受到無情挑戰。一是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后,農村經營體制發生了改變,促使廣大農民更加關注自己、關注家庭的利益。二是經濟轉型,利益主體多元化,重義輕利的傳統觀念受到挑戰。三是對外開放,受到自利思想觀念的沖擊。改革帶來下崗職工增多,外出務工增多,破產企業增多,導致留守老人大量產生,尤其是農村留守老人現狀堪憂。城里有農村人的夢想,平昌每年向高校輸送2000名大學生,有20萬人出縣、出省、出國務工創業,而且呈上升趨勢;農村有城里人和外出務工者的爹娘,農村7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高達4萬人。四是經濟發展滯后,一些貧困家庭缺乏孝道的基本經濟條件。一些地方由于貧窮,本地女子爭相嫁往外地,在外打工的女子又不愿回來,導致男多女少,性別比例失調,“光棍”和呆傻矮小者較多。翻身村十組的12戶農戶52人中,“光棍”就有8家12個,不識字的就達39人。望京鄉高橋村由于生存條件惡劣和極度貧困導致個別人精神崩潰,全村弱智、傻子、精神病患者達23人。欄桿村35歲以下的光棍57人,36歲以上光棍的17人,因貧窮婚后女人跑了的就有13個。“倉廩實而知禮節”。自身的生存都得不到保證,更談不上孝道了。
平昌孝道文化工作創新喜人。近年來,平昌縣直面現實挑戰,創新體制機制,在全縣形成一種觀念:倡導人文關懷,弘揚孝道美德,促建和諧平昌。把老齡工作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統籌決策,提出了“五好”工作思路,即:把老年人的政策待遇落實好,進而維護好全縣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好,進而促進其他活動更好地開展;把老年人的言論行為引導好,進而把廣大人民群眾的言論行為引導好;把老年人的自身作用發揮好,進而調動全縣人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把老年人的事業關心好,讓下一代安心地工作。率先將38位企業離休干部和72名行政事業單位離休干部的離休費由社保局和機關事業保險局直發;全縣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萬元對離休干部及遺孀在住房、生活等方面予以補助;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0萬元,對居住在縣光榮院的20名西路紅軍和失散紅軍進行生活補貼;每年“九·九”重陽節,縣委、縣政府都要表彰10位健康老人、5個敬老家庭、5個敬老先進單位;創新制度設置,把敬老愛老行為納入“五星級”家庭評選內容;在做好企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工作的基礎上,在農村發展養老保險3500多人,在城鎮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和下崗職工中發展養老保險4000多人,逐步實現以家庭養老為主向社會養老為主的轉變。通過這一系列的工作創新,進一步彰顯了平昌的孝道文化,優化了平昌的社會風氣和發展環境,形成了強大的發展合力。
平昌孝道文化發展任重道遠。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目前,我縣老年人已逾10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3%,其中,縣城老年人達1.2萬人,占縣城總人口(包括流動人口)的12%。我縣是典型的“老齡人口”大縣,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在解決“老齡人口”的問題中融入統籌發展的科學思想,進而實現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縣委、縣政府迫切思考和解決的重大課題。關注民生和發展,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把老齡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涉老工作;抓班子,充實和加強涉老機構的領導和力量;把老年活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解決好工作30年以上的農村基層干部的養老保險;繼續辦好報紙、電視的敬老愛老助老專欄;大力培育老年社團,積極支持其開展工作,構建政府和社會關愛老人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