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游子不能經常陪伴在父母身邊盡孝。然而,在父母百年之后,悔恨、無奈常常涌現心頭,成了一種永久的痛。合肥的張斌就是其中之一,他見養母最后一面時,老人已經去世。思親之情日夜折磨著他,他突發奇想建立了一個網上紀念館,為自己心靈找到寄托的同時,也給有同樣感觸者找到了“傾訴”哀思的場所。 昨日,記者在省城勝利廣場的一棟高樓里,見到“另類”孝子張斌,體驗了他的孝心旅程。 慈母早去: “報恩計劃”成了空 1966年,張斌出生在大別山深處的岳西縣。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一出生就被寄養到鄉下大伯家。 收養了張斌,大伯大娘打消了再生育的念頭,像待親生孩子一樣呵護著他。 張斌讀書后,家里生活更加拮據。為湊齊學費,大娘每天翻山越嶺,采挖藥材,然后拿到幾十公里外的收購站去賣。一次,大娘為采摘懸崖上一株藥材,一腳踏空重重摔下,因沒錢看病,落下終身殘疾。張斌望著病床上的大娘,淚水打濕了雙眼,他心里暗暗發誓:大娘,你就是我的親娘!長大后我一定報答你。 張斌非常爭氣,通過努力考上大學,后成為一名公務員。2003年春天,為了讓大伯大娘過上好的晚年生活,他辭去公職,只身到南京創業。正當他準備實施自己的“報恩計劃”時,2004年8月上旬,工作中的張斌接到電話:大娘病重!非常想你,速回!這個消息一下子讓張斌楞住了。他知道,大娘平時有病從不讓人說,怕影響他工作……等他飛奔到家時,堂屋內,大娘靜靜地躺在床上,睜著雙眼,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 無以報恩: 把“大娘”帶在身邊 處理完大娘的喪事,張斌臨走時,把大娘的照片小心翼翼地裝進包里,又拿出相機,把老人曾經生活的房子、曾經侍弄過的菜園以及墓地留在了鏡頭中。 在一次搬遷辦公室過程中,他將大娘的幾張照片弄丟了。為這事,他幾天都茶飯不思。一位做網絡的朋友對他說:“你在網上給伯母建個紀念館,那樣就永遠不會丟了。” 這的確是個好辦法!20多天后,張斌以“天堂里的母親”為名,在朋友的幫助下建起了網上紀念館。張斌把大娘的40多張照片全放了進去,同時還給老人寫了幾千字的生平簡介。此后的日子,張斌每天總要“走進”紀念館,他看著大娘,大娘也微笑地看著他,他覺得老人還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有時候,工作上遇到煩惱和挫折,張斌還會把心事一股腦兒說給老人聽。 網上盡孝: 化解游子思親苦 2005年8月,張斌回到合肥。在新的環境,張斌仍像在南京一樣,每日連線天堂,與老人談心。 一天晚上,他在宿舍內打開電腦,向“天堂里的母親”訴說思念,“娘,今天是冬至,孩兒工作太忙,無法回家在你的墳頭添一捧土,在這里兒子給你上香了!”這一幕恰好被好友陳俊飛、王亮看到,他們的母親也都離開了人世,長年漂泊在外無法表達哀思,成了兩人一塊永久的心病。他們忙問紀念館是誰給做的?聽完張斌的介紹,他們茅塞頓開:“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游子無法回家盡孝呀,大家都建一個網上紀念館多好!”可建一個館需要2000元,這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如果能做一個祭網,免費供大家開設紀念館就好了。這一晚3個人都沒睡,建祭網的夢想開始萌芽。 寫策劃書,物色網絡公司。今年2月,祭網終于全面完工,頓時引起關注,每天注冊的會員達二三百人。可沒想到由于訪問量太大,10多天后祭網就癱瘓了。花費1個多月時間,斥資5萬元建起來的祭網剛運行就要夭折,張斌陷入沉思之中。經過努力,今年4月1日,他又新建了一個祭網。 更大目標: 將祭網開遍全國 “無意中看到祭網開通的消息,萬分感激。我母親不久前去世,悲慟的心情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幾乎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大學畢業數年我一直在北京打拼,母親生病期間沒有盡到孝心,一直愧對她老人家。今年,我終于打算回家陪伴老人,結果她卻永遠離開了我……謝謝你!現在我終于可以常和媽媽說說話了!”這是新疆烏魯木齊市劉先生給張斌的電子郵件,像這樣的信他每天都要收到很多。 在各地網友來信來電的鼓勵和感激中,張斌覺得自己的付出特別值得! 如今,張斌又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凝聚所有對祭網有共識人的力量,把祭網開遍全國,讓每一個生命的故事在這里永久流傳!(付艷、袁星紅) |
來源: 新安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