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團
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墊子,供人坐禪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塵弄臟了衣服。
在中國各地,因為氣候、地理、產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團的名稱,而并不都是用蒲做起來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團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長的小矮凳;蒲團的形式雖沒有了,但仍習慣沿用著蒲團的名稱。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師于說法及法會時,所持的法物。此物原為印度古時的爪杖,梵語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長三尺,形狀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如意,又稱癢和子。在我國及日本,又成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稱佛珠、誦珠、數珠、咒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的珠粒,于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的起源,是以《木 子經》中,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為通說。《木 子經》:"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 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漸次度木 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念珠的顆數,諸經所載不一,較常見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顆、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顆等。念珠的材料則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瑪瑙、琥珀、金、銀、真珠等。
拂塵
又稱拂子、麈尾。乃將獸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子。
戒律中允許比丘執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貴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
禪宗則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征。
香爐
又稱火爐、薰爐。乃焚香之爐,與花瓶、燭臺一齊供養于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 。上香時,插香于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交流的橋梁。
香爐材料種類很多,有金、銀、銅、金銅、白銅、赤銅、青銅等金屬制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制品的分別。
手爐
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真 制等類。
凈瓶
貯水的器具,供飲用或灑凈之用。
楊柳枝
楊枝,又作齒木。是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樹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凈,方行敬禮。 其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
齒木,名作楊枝。"
印度、西域諸國請人時,先贈齒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也用楊枝凈水,稱為請觀音法或楊枝凈水法。皈依典禮時,以楊柳枝沾凈水灑凈,表凈身之意;或于法會前,以楊柳枝沾凈水遍灑法會壇場,表潔凈壇場。
海青
本屬于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贊美的歌詞。
海青又稱"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于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縵衣
又稱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用兩幅布縫制而成,為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五條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具有三種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欲; 避免他人盜取。
袈裟乃圣賢的標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穿著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處眾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龍子舍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佑;十者、得成佛道。
長衫
長衫又稱長褂,為僧眾的常服。仿唐裝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征福田、百納之意。一般黑色長衫與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別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寬大,如海鳥的翅膀,不分出家與在家,于禮佛時皆可穿著;長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眾可穿。
穩帶
縫于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長約一尺,其作用在于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穩健,不可搖擺身體,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
缽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制,為如法的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的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譯作應量器。有三事相應:色相應,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具
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壇。意譯為敷具、鋪具、坐臥具、坐衣、襯臥衣、隨坐衣,即坐臥時敷于地上或臥具上的長方形布。這是為了防御地上植物、蟲類,以保護身體及避免三衣、寢具受汙損而作,因此具有護身、護衣、護眾人床席臥具的作用。
今為拜佛或禮拜師長時所用。
錫杖
為僧侶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聲杖,智杖,德杖。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分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出"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于道路時,應當攜帶的用具,用于驅趕毒蛇、害蟲等;或于乞食時,振動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后世則為法器之一。
羅漢鞋
僧眾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學皮等編結或縫綴而成,鞋面除腳尖部份之外,余皆縫綴為若干方孔,顏色有黑、灰、黃、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無孔,只在前端縫一硬梁,與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則象征六度,表修道人應勤修六度波羅蜜,亦象征看破世間一切無常的事物。
七眾弟子
教團中出家與在家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上座
指法臘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稱長老、首座。
大士
菩薩的美稱。如:觀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稱詞。在印度,是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于諸部律中,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
在我國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此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
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論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稱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與否,也稱之為大德。因此"大德"一詞成為佛教界一般性的禮稱。
三師七證
三師與七證師的并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
三師是: 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歸投處,故必至誠三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須在十年以上,并嚴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讀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儀式。羯磨師為諸比丘受戒的正緣,若無羯磨師秉承圣法,則法界善法無從生起。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儀作法,為眾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
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于受戒前恭請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并為大眾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后來轉指住持的居室,今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禮
于法會或戒會時,引導大眾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的語義有五種,即: 乞士(行乞食,以清凈自活者); 破煩惱; 出家人;凈持戒; 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饑,斷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稱為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布施凈財者為功德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他人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條件者,佛光山功德主會得依法聘其為功德主:
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凈資者。
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一師一道,勸募功德者。
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協助度眾皈依為數眾多者。
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行堂
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為大眾添飯菜、茶水者,稱為行堂。
老參
長期于禪林中參禪辦道者,或長期從事參禪修業者。又稱為舊參、久參。
佛
全稱佛陀,是梵語的音譯。意譯乃覺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覺的大圣者。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彌
沙彌,乃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在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之。《摩訶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齡區別沙彌為三種:
驅烏沙彌:年齡在七歲至十三歲之間,已具有驅走曬谷場上烏鳥的能力。
應法沙彌:年齡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出家得度,依一定的儀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以上三者合稱三沙彌。
沙彌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于策勵成為比丘尼,故譯稱勤策女。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沙門
意譯凈志、勤息,為出家者的總稱,通內、外二道。亦即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為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國初時并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制,嚴傳師法,奉其師為住持,尊稱長老,后亦稱方丈。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