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禪茶一味
開士
即菩薩。以菩薩明解一切真理,能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故有此尊稱。《釋氏要覽》云:"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可知開士也是高僧的尊號。
開山
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靜處,故稱開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尊稱之。此外,宗派的創始者也稱為開山。
開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時,開法堂宣說大法,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開堂和尚"的略稱,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都是由開堂和尚教導。
當家
為都監、監院、監寺的俗稱。須負責應對官吏、參辭謝賀、吉兇慶吊、探訪施主、借貸往還、籌計一寺歲用、備辦米麥醬醋等,乃至營辦年節各大齋會等事務。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眾。又如參加在家戒會,初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亦稱新戒。
僧伽
略稱為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海眾。又華梵并舉,合稱為"僧侶",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團體。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而且要喉嚨好,資格老,正如戲臺上掛頭牌的角色,一切的節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維那,則僅于舉行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回向等。
學僧
又稱學問僧,其義有二: 指研究佛教的僧侶; 指有學問的僧侶。
學人
泛稱學習佛法者。禪林中則指修禪者。又稱學道人。一般學佛者自稱學人,乃自謙尚須學習的意思。
檀那
意譯布施,即給與、施舍的意思。中國、日本又將檀那、檀越引申為施主之稱,即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
優婆塞
意譯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在家二眾之一,與優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優婆夷
意譯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親近三寶,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為在家二眾之一。
長者
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檀講師
凡皈依三寶,信仰人間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見的佛光會員,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考核通過者,禮聘為檀講師。每年可經總(協)會安排到各地機關團體講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會儀禮。
三藏
指經藏、律藏、論藏,佛教圣典的三種分類。
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陀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的要義,皆屬于經部類。
律藏:音譯毘尼藏,意譯調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儀,能制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陀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皆屬于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后人以殊勝的智慧,再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
解釋。
大雄寶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意思是偉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號之一。因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稱大雄。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也有供奉三寶佛者,即外加藥師佛、阿彌陀佛;或以象征解行并重的大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華嚴三圣||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上堂
指上法堂說法。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后來則有定期及臨時上堂之別。
上供
指以鮮花、水果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或諸祖師,表達虔誠禮敬之意。
山門
寺院正面的樓門。這是因為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征三解脫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寺院的一般稱呼。因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名。
尸羅
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得定、增上等義。
六齋日
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于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思考的對象,或修行坐禪者的座右銘。
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為后代依憑的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為興盛。
公案有五種重要的涵義: 作悟禪的工具; 作考驗的方法; 作權威的法范; 作印證的符信; 作究竟的指點。
文疏
寺院舉行法會時,將信眾于此法會所作的功德,書寫于紅紙或黃紙上,用以向諸佛菩薩表白者,稱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維那宣讀。
牌位
書寫姓名以便祭祀的長方形木牌。
止靜
使大眾由動中歸于寂靜的意思。
開大靜
寺院本為寂靜的僧團,晚上開大靜鐘板響后,大眾睡眠,一切活動停止,寺院更加寂靜,故稱開大靜。
打齋
于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出資齋請與會大眾,廣結眾緣,稱為打齋。
打七
"打",舉行的意思。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證的修行。
若于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亦有專念觀世音圣號的觀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叢林中,于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敲擊木板,發出聲響,以告示眾人,稱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滅后,依其教法之發展狀況,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正法:如來滅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
像法:雖有教法與修行者,多不能證果。
末法:正法滅絕之意,指佛法衰頹的時代。即佛陀滅度后,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末法之世即稱為末世。
加持
加被任持。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獲得的果報。《大乘義章》卷九:"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合掌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即合并兩掌,集中心思而表達恭敬的意思。
因果
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的基本理論。一切諸法的形成,互為因果,因為能生,果為所生。我們身、口、意種種行為的造作,若是善業,就成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報;若是惡業,就會成為惡因,得到惡的果報,此名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