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成長與喜悅
生命的成長必然有順境和逆境的歷練,生命的喜悅未必全由順境獲致,所謂“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有時,遭遇逆因緣,反而能讓我們體會千回百轉的喜悅。
在生命的成長中,自我的盲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個人的困逆:痛苦、不快樂、不順利,不稱心,內因外緣障礙很多,可能都來自于盲點,包括內在的盲點和外在客觀環境的盲點,佛法的專有名詞是“無明”。逆向思考突破自我盲點,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盲點,中年人、年輕人也不例外,所以有代溝的產生。如果老、中、少要消除代溝,則須突破自我的盲點。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因緣法,任何事皆有眾因眾緣,即多因多緣才能成就。因此,我們要培養出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例如有些人投資事業失敗,由于當初評估時只作順因緣的思考,未思及逆因緣時的應對。人們對于事業、婚姻、感情、家庭等,容易流于一面倒的單向思考。
順、逆因緣都是生命成長的歷練,這是人生的事實,我們多生多世種下有漏洞的因,因此感得有漏的世間,如果我們不將逆緣當成問題,而是一次修正的機會,在心態上可能更能接受一些。生命的喜悅未必來自一帆風順,如果把喜悅設定在榮華富貴,稱心如意,就過于狹隘。只有少數人一生像溫室中的花朵,從無逆境來考驗,這種生命經不起風霜考驗,有何意義呢?《易經》有一句話“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說明寫《易經》的人對人生先有憂患意識,才留下這本不朽的巨件。可見,人透過憂患的歷練,才更見生命的成長。
突破自我盲點的關鍵在于不主觀,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外面種種的事相上,要先了解自己的業障、習氣、才華、個性等,大部分人到老都沒有自知之明,認不清自己,只是顛倒苦惱地過一生罷了。李遠哲博士在演講中提及,我們每個人至少具備九種潛能,只因缺乏發現,培養而早早被扼殺了,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如何認識自己的優缺點,選對專長、角色,加上努力,必然有一定的成就。
如果生命的成長目標是得到生命的喜悅,什么才是喜悅的定義呢?有人定義為高知名度、名教授學者、或者定義在財富,個個想法不一而足,如果僅從現象界去歸類喜悅,顯然成了盲點。因為那只是預設、想象中的喜悅而已,最大的損失便是“失去當下的經驗”。人心一直處于追求中,對那些未到的、未知的、未具備條件的未來盲目向往,而充滿貪欲的心當下不可能喜悅,充滿痛苦。
孔子將生命的喜悅標出一個很好的狀態,所謂“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其中的“不惑、不憂、不懼”是生命喜悅的最佳狀態,能成就很完美的人格。“不惑”指一個人具備大智慧,對宇宙生命不再疑惑,對“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了無疑惑,引導生命走向成熟的境界,獲得內心的喜悅。
我們如何才能不憂愁、不苦惱,常在喜悅中呢?我們常為了錢財、病痛、挫折而煩惱多多,莊子逍遙游“齊物”篇,教我們不應該以人觀物,而要以物觀物,萬事萬物本身具備它充實的美:丑有丑的美、缺陷也有缺陷美,各自開展出生命的意義。因此,擺脫憂慮的最佳方法是,不要和別人比較,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全部要素,不管命運如何,從接受自己開始,所謂受所當受,行所當行,生命才能坦然無掛礙。
生命如何才能不恐懼呢?當年慧可大師向達摩祖師求法,雪地斷臂只為求“心安”而已,可見得一個人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能無愧于心時,便能心安理得,隨時死而無憾、死而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