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定解寶燈論
2006-12-18
轉載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堪布索達吉譯
能解困心疑網者,即是文殊金剛燈,
心生定解入深理,見妙道者我誠信。
奇哉趨入深實相,猶如寶燈之定解,
若無汝則于此世,愚眾困于幻網中。
于基道果一切法,生起真實之定解,
聽聞生信此二者,猶如道與彼影像。
稀有法稱月稱尊,善說日光同現于,
佛教廣闊虛空中,摧毀疑惑重重暗。
依靠名言觀察量,無有錯謬行取舍,
尤其于教與本師,獲得誠信唯一門,
即是因明之論典,開顯抉擇實相義,
無垢智慧勝義量,即是勝乘中觀論。
睜開此二之慧眼,不隨他轉而真入,
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贊嘆入道者。
如是思維仙人前,頓現一位流浪者,
為觀察其智慧力,如此提出七問題。
人云亦云豈智者?憑自智力而分析,
立即回答此提問,明了內智如見色。
多聞如鼻雖長伸,僅飲井水未能品,
深法水者求名聲,如劣種者貪王妃。
如是七種難解題:見解無遮或非遮?
聲緣證二無我耶?入定有無執著相?
觀察修或安置修?二諦何者為主要?
異境何為共所見?中觀有無承認否?
于此依靠空性理,所提七種疑難題,
不違教證之同時,以理成立而作答。
尋思辯論之詞句,百般破立亦不解,
大德難證此難題,快如閃電而答復。
如是智慧所出語,風微動然仙人心,
如末劫風搖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語。
嗚呼百般經苦行,連續熾燃妙慧火,
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為無垢宗,
俱生辯才智力微,亦未長久受苦行,
智慧淺薄如我者,怎能無誤予答復?
誠懇祈禱文殊尊,爾時思彼加持力,
心中現如黎明時,稍得辯才之機緣,
即刻依據善說義,以理分析而宣說。
嘎單見解說無遮,其余諸宗謂非遮。
前譯自宗何觀點?無二雙運大智前,
遣諸所破之無遮,引他非遮皆不許。
此二僅是心假立,實際二者均不許,
遠離遮破與建立,離意本來之法性。
若問僅思空性言,則當承認無遮見。
印度具德月稱師,藏地榮索秋桑尊,
異口同聲一密意,建立本凈大空性。
此法本來即清凈,或本無有自性故,
二諦之中皆無生,于說無遮有何疑?
柱子本來即清凈,所剩不空毫無有,
若未遮破柱子無,說柱非實有何用?
破除柱子之空性,與余顯現此二者,
空與不空非雙運,如黑白繩搓一起。
說柱不以柱子空,法性反以柱子空,
空基保留以他空,句與義之二他空。
嗚呼彼不以彼空,空基不空已留剩,
與色以色空教義,以及理證皆相違。
柱與成實柱二者,一體一遮另亦破,
他體雖破非柱實,柱體不空堪觀察。
若謂成實未有故,不必分析一異體,
雖無實法凡夫前,瓶子執為實有故。
不空瓶子之外法,所成實有為何法?
汝等了知所破相,實為荒唐可笑處。
自續派論許所破,加成實等之鑒別,
然就觀察勝義言,加此鑒別有何用?
思若空性僅世俗,亦似無有柱子后,
擔憂咬文嚼字也,如此更成糾纏字。
世俗說柱有即可,為何言彼彼不空?
若說此二是一義,其實并非一意義,
所謂柱子已存在,與柱有柱不相同,
后者實際已承認,存在能依及所依。
勝義柱子不存在,何言柱以柱不空?
世俗言說柱柱子,兩次重復文法誤。
若自不以自身空,自存在時以他空,
所破他法若無有,則違所許自不空。
通常依他之空性,決定不是真空性,
馬上雖不成立牛,豈能確定彼馬空?
見彼馬匹于牦牛,有何利益有何害?
是故不空輪涅法,不成有法與法性,
現空雙運與有寂,等性于此悉無有。
如說水月非真月,天月空與水月現,
若是無二之雙運,誰皆輕易證雙運。
牦牛非馬人皆知,現量目睹牦牛現,
為何諸大尊者說,證悟此義極稀奇?
故自宗許觀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
無而現見水月時,雖是無遮卻可現。
空性顯現凡夫前,雖似相違于現見,
諸智者以奇語贊,說此雙運真奇妙!
若從空性分衡量,無有絲毫不空故,
雖可斷定說無有,然而于無之自相,
未曾失去之同時,不滅之中可顯現。
未失現之自相時,安住無基大空中。
分類此空以此空,此現此空永不得,
于此徹底了達時,覓義尋者未得義,
非但不生失望心,反得快樂真稀奇!

有說聲緣阿羅漢,未曾證悟法無我,
未破蘊執之我前,以彼之力不斷惑。
所謂我亦依諸蘊,假立俱生我執境,
彼與瓶等除空基,空理無有何差別,
法我人我各自分,自性均是空性故。
如是汝等已違越,現量成立教理證,
聲緣未證法無我,說法僅是立宗已。
有者觀點太過分,承許三乘見道同,
證悟無有高與低,對于顯宗及密宗,
一切經續諸論典,均解釋為不了義。
則于前入小乘者,獲得大乘見道時,
毫無所斷等過失,為理所害不可駁。
復說所證雖已證,然斷所斷需助緣,
未證與許證相違,證違未斷諸所斷,
日雖升起遣黑暗,觀待他緣真稀奇!
有說聲緣自相續,五蘊雖已證空性,
他法無我未證悟。若已證悟五蘊空,
則除無為法之外,有何未證他實法?
自宗承許何觀點?月稱中觀自釋云:
為斷煩惱于聲緣,佛陀宣說人無我,
為斷所知于菩薩,圓滿宣說法無我。
若問聲聞與緣覺,二者已經證空性,
此說又作何解釋?意為彼等聲緣者,
為斷惑修人無我,未圓滿修法無我。
如是龍欽繞降言:前代諸位阿阇黎,
說證未證相爭論,然而本人之觀點,
前之聲緣有多種,然欲獲得阿羅漢,
執蘊我若未證空,不能獲得解脫果。
是故此點雖已證,然未圓滿證無我,
經說聲聞微無我,如蟲食芥子內空,
故于微加否定詞,說未證悟法無我。
此乃稀有之善說,他無與此相比擬,
如海水雖飲一口,亦不能說未飲海,
如是法之別相我,已見無我許證空。
猶如海水飲一口,所有海水未進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證悟為空性,
是故承許二無我,尚未圓滿證悟也。
若問一法見空性,為何諸法不證悟?
若依教理與竅訣,詳細分析作觀察,
雖然應當證空性,暫時聲聞種性者,
因唯耽著人無我,是故難以證他法。
如雖許瓶為假立,然許微塵為實法,
設若證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觀察,
微塵本應亦證悟,然而暫時未證悟。
粗大實法無分塵,表面似乎成相違,
暫無教證竅訣故,建立不違之宗派。
如是一切唯識宗,倘若無有所取境,
為何不證能取心?自續派以勝義諦,
無有之理于名言,為何不證無自相?
是故依照汝觀點,一切均成應成派。
聲緣詆毀謗大乘,此類現象豈能有?
是故一法之自性,諸法雖皆為等性,
然內外緣未齊全,期間不能證悟也。
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證悟,
鈍根即證不確定,終有一日必證悟。
經說萬劫之末際,羅漢出定入大乘。
如理趨入大乘者,尚需無數劫修習,
聲聞追求自寂樂,僅于數千劫之中,
所有無我未證悟,暫時為何不可能?
得地菩薩見法界,豈不亦是漸明圓?
倘若具足積資伴,以及無邊之理證,
菩薩行為回向緣,必定圓滿而證悟,
如具善巧方便緣,密宗迅速而證悟。
雖然常我已斷除,俱生我執依蘊生,
論說乃至有蘊執,一直存在我執也。
此義假立因蘊有,執彼之心便存在,
假立之我因具故,我執之果不會滅。
因為常我雖已斷,然依執蘊假立我,
俱生貪境未斷故,生起我執無障礙。
是故斷除諸煩惱,必須證悟蘊等空,
此說不符圣教義,月稱如實釋此義。
倘若了知假立我,滅除我執已足矣。
如雖未知繩無有,而見無蛇斷蛇執。
最終必定需證悟,諸法本性為一體,
見彼智慧亦一體,龍樹月稱二師徒,
依據理證而宣說,成立究竟唯一乘。
假設依照汝觀點,聲聞已見彼性故,
依據理證怎成立,一乘僅是立宗已。
于此雙運之智慧,唯有現見最究竟,
即是唯一真如性,圣者終皆到此地。
是故此理若通達,龍樹觀點彌勒論,
猶如蔗糖與蜂蜜,互為圓融易消化。
否則如吞禁忌食,腹內不適成腫瘤,
成百教理手術刀,同時刺入深畏懼。

護持正見修行時,有者說何皆不執,
所謂不執一切義,分為正修與盲修。
正修遠離四邊戲,圣者智慧之面前,
現見一切不存在,故自然滅執著相。
明空無二之境界,如同目視虛空中。
盲修無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
無有勝觀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譬如所謂無所有,中觀現見不存在,
無色界信無所有,詞同義異如天地。
如是遠離四邊戲,若于四邊皆不執,
除四邊外無執相,故許無有執著相。
若說無有執著相,有些愚者初不執,
一切放松真可笑。眾生平庸過放松,
流轉三界輪回中,無需仍舊再三勸。
假使彼等本未知,聲稱我等識本面,
認識勝義本面者,必須斷定實空義,
所謂迷現自與他,誰人皆知何需修?
假使觀察心形色,生處住處與去處,
爾時若因皆未見,認為已經證空性,
法理極為甚深故,此乃歧途危險大。
心本不是色法故,誰亦無法見色等,
僅僅未見若認為,已證空性極荒謬。
百般觀察人頭上,不可能見畜牲角,
若說未見彼者故,已證空性人皆證。
是故以理而分析,若見真正之實相,
徹底了達自之心,如幻本體無實有。
爾時如視前虛空,自心正在動念時,
亦為空性之定解,必須深深而生起。
若問所謂汝之心,一無所有如虛空?
抑或了知種種相?究竟是為何者耶?
誰人悉皆必定說,剎那不住動搖心,
凡為人者均具故,即是所謂之心識。
有說非有非無心,即是光明之法身。
彼亦自詡已證悟,聲稱雖然未多聞,
了知其一解一切,如是說法真可笑!
非有非無大圓滿,遠離一切四邊戲。
若詳觀察汝觀點,既不敢說存在有,
亦不能說不存在,實則有無此二邊,
抑或非有非無邊,無論如何不超此。
彼心非有非無者,心中常存此念頭,
彼與不可思議我,僅名不同義無別。
通達心與心外法,均為無實基礎上,
顯現緣起而現故,超越是非離言思,
遠離四邊戲論要,無有所緣通徹性。
汝者所謂離是非,如同靶子住心前。
自他依靠此實執,周而復始入有海,
遣除此等之對治,即是無我執著相。
未知無有之道理,僅信無有無利益,
如同對于花色繩,迷亂執著其為蛇,
觀想無蛇無有利,若知無理斷蛇執。
是故分析而了達,不應停留觀察上,
無始實執久串習,務必再三修無我。
照見本義諸大德,極其鄭重而宣說,
必須通過修無我,方可根除我執見。
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
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布魔密語。
無我執相所引發,實空勝解已生起,
爾時無有執著相,非為究竟實相故,
修離三十二增益,遠離戲論大空性。
徹底了悟實空后,空性顯現緣起性,
現空何者皆不執,如同火中煉純金,
于此必能起誠信,否則極為甚深要,
印藏諸大成就者,長久精勤所證義,
奇哉愚者于瞬間,說是證悟起懷疑。
正行現有諸輪涅,超離有無之本義,
有無何者皆不成,偏袒執著有戲論。
是故以理分析時,未見成立何生執?
然離四邊戲之理,觀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勝觀之現如明燈。
根除與彼相違背,四邊愚癡之黑暗,
即是此一對治故,何時修當生定解。
同時破除四邊戲,即是離意本法界,
然而薄地凡夫者,頓時現見困難故,
輪番破除四邊戲,即是聞思之見派。
于此愈來愈修習,定解愈來愈明顯,
滅盡顛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不執一切惡見者,不成任何之實法,
定解豈能生起耶?是故無法斷障礙。
正修盲修之差別,斷證增進而了知,
猶如由從煙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因為盲修與瞎練,非為斷證功德因,
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漢茶過濾器,
滅盡教證增煩惱,尤其不信業因果。
若具正見之明目,前所未有證相增,
現見空性功德力,于業因果緣起法,
無欺惑性生誠信,一切煩惱漸微薄。
觀察引生定解中,一緣安住之等持,
未見殊勝見之義,見義不墮于一方,
雖無任何執著相,然如啞巴品糖味,
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觀察生。
修行大乘見解時,觀察安住何應理?
有說不察安住修,觀察遮障本性義,
是故不經何觀察,籠統直接而安住。
有說唯一需觀察,遠離觀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無利故,任何時皆需觀察。
修行不應偏執著,觀察安住之一邊。
不察安住而修行,雖有成就寂止者,
然修未生定解故,舍棄解脫之正道,
唯一明目之定解,無法遣除諸障礙。
若未了知法自性,又能修行何法也?
庸俗妄念修何用?如同盲人入道中。
無始迷亂之習氣,顛倒執著自性者,
未百般以方便理,精勤觀察難證悟。
因為耽著迷亂相,與見真義相違故,
串習世間黑暗中,難獲真如之光明。
雖有往昔之宿緣,成熟上師加持力,
觀心生住與來去,通達實空意義者,
然而如此極罕見,人人不能如是證。
探求本來清凈義,必須究竟應成見,
僅從離戲分而言,二者無有差別也。
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說大樂智,
離境有境親體驗,空樂無二之法界。
現明覺性此三者,即是大樂之異名。
以此現分之色身,乃至世間依利樂,
救護一切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樂智慧道,
甚至僅于即生中,亦能現前雙運果。
著重宣說本義中,基道果三不可分,
金剛乘果四灌道,覺空自然智慧者,
即是光明金剛乘,此乃諸乘之歸宿。
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觀察引定解,
已生定解于彼中,不離定解而修行。
定解猶如明亮燈,能滅顛倒分別念,
于此應當恒勤修,若離復依觀察引。
故修大乘見解時,最初觀察極重要,
若未以妙觀察引,豈能生起妙定解?
若未生起妙定解,豈能滅盡劣增益?
若未滅盡劣增益,豈能滅除惡業風?
若未滅除惡業風,豈能斷除惡輪回?
若未斷除惡輪回,豈能滅盡惡痛苦?
輪回以及涅槃法,其實無有賢與劣,
證悟等性無賢劣,即是善妙之定解。
善妙定解并非是,舍棄輪回成涅槃,
表面詞句雖相違,義不相違道關鍵。
見行竅訣此密要,當以觀察品其味。
中間察住當交替,觀察則會生定解,
未察執著平庸時,屢屢觀察引定解,
生起定解于彼中,不散一緣而修持。
定解以及增益心,二者相互矛盾故,
需依觀察除增益,定解愈來愈增上。
最終未以觀察引,定解自然生起時,
安住于彼境界中,觀察已成何需立?
若知繩子無有蛇,以此定解斷蛇執,
仍說無蛇復觀察,難道不是愚笨耶?
現前圣道證悟時,不以觀察而修行,
現量證悟何需要,加上因之伺察意?
倘若依照汝觀點,離開觀察分析時,
見義證悟若不成,則諸圣者佛智慧,
世間無害識所取,悉皆應成顛倒識,
彼等已經現見故,正當之時無觀察。
遠離四邊之戲論,殊勝定解之面前,
思維此法與彼法,所緣觀察不可得。
爾時觀察之相執,如蠶作繭自縛般,
以分別念所束縛,不能如實見真義。
依此殊勝之定解,遣除遮障實相暗,
此時無誤而現見,本來義之光明性,
各別自證之智慧,豈是心所之妙慧?
妙慧對境謂此法,辨別并且執著彼。
因為對境與有境,顯現空性每一方,
悉皆不緣平等智,非心心所之體相。
故依觀察所引生,殊勝定解中入定,
無垢妙慧之此因,獲得雙運智慧果。
抉擇正確之見解,建立決定之宗派,
以此辨別之妙慧,即是無垢之正量。
妙慧引發之定解,詣至實相入定智,
乃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此者即生中,
能賜雙運果位故,既堪為乘亦為大。
若依四續部觀點,無上句義灌頂道,
雖是究竟之智慧,然未單獨安立乘。
譬如汝宗亦承許,著重宣說等智身,
具德時輪金剛續,即是諸續之究竟。
如是無上續部中,悉皆著重而宣說,
四灌頂之道智慧,一切續部終密意。
猶如歷經十六次,所煉之金極純凈,
以余乘宗而觀察,愈來愈凈終至此。
故以無垢妙慧量,成立上述此義理,
以續與釋密意論,法賢智慧而觀察,
思維遠離魔之境,成熟堅定不移慧。
然而見解之正行,片面偏執現空等,
如是此義宣說為,心與心所之行境,
不可言說作所說,故與智者密意違。
因為阿底約嘎即,現空不可思議智,
是故絕對已超離,不清凈之分別心。
抉擇本凈空性分,即是直斷之見解,
抉擇任運而自成,身及智慧之自性,
內明童子瓶佛身,起信光明之頓超,
二者亦非為各體,本凈自成雙運智。
其他續部中所稱,不壞智慧之明點,
與此僅名不同已,于此明顯而宣說。
于大圓滿之心部,智者各修一竅訣,
分別稱為大手印,道果息法與雙運,
大中觀等不同名,實則同為離心智。
智者異口同音說,佛成就者同密意。
有說自宗大圓滿,超勝大手印等法,
未證無有道名言;倘若真實已證悟,
則于同一之密意,無有合理之分類。
如是一切無上續,第四灌頂諸智慧,
大圓滿中無分類,然而彼等一切法,
源泉大圓滿續部,分為心界竅訣部,
深廣殊勝之要點,零散竅訣實修法,
他宗未說有許多,堪為特法何須言?
于彼究竟大圓滿,深寂光明無為法,
雖是如來之智慧,于此暫時正道中,
相似喻義雙運智,畫月水月天月喻。
依次前者引后者,此乃自然無漏智,
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實地而修持。
譬如為得圣道智,如是修持相似智。
法性雙運大智慧,倘若現量而抉擇,
諸伺察意執著見,必定滅盡見離戲。
是故未加辨別時,偏說有無執著相,
均有錯誤正確分,猶如月形之盈虧,
此依了義之教證,憑據理證而成立。
二諦何者為主要?有許勝義諦主要,
謂世俗乃迷亂現,執為所斷說勝義,
乃未迷亂勝義諦,即是真實之見解。
雖說世俗若真實,勝義不成空性故,
然而斷除世俗諦,之外他法勝義諦,
少許亦不可成立,二諦方便方便生。
不依所察之有實,彼之無實不存在,
是故有實與無實,二者緣起性相同。
倘若耽著于空性,以此斷除諸顯現,
則已玷污緣起空,龍樹善妙之宗旨。
汝許見空修彼道,證悟唯一單空界,
圣者入定空性智,成滅法因亦有過。
諸法本來為空性,然不偏墮現空故,
執說唯空主要者,未知究竟之意義。
有者拋開勝義諦,僅從世俗方面言,
將續部見分高低。未以勝義空性攝,
世俗本身之見解,分為高低不合理。
不具勝義之確信,僅觀世俗之本尊,
只是信解非正見,外道誦咒自觀他。
有謂世俗極重要,因為二諦需雙運。
固執如此觀點者,再三贊嘆世俗諦,
然修雙運見解時,舍棄雙運持單空,
善妙說法良母后,實修童子未跟上。
是故前譯此自宗,基道果之諸法名,
離常無常二諦等,建立無偏雙運宗。
二諦脫離各自上,不能建立基道果。
于基道果此三者,亦無此取此舍分,
舍世俗外無勝義,棄勝義無他世俗。
任何顯現定空性,所有空性定顯現,
若現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現故。
有實無實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
顯現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
一有一無不可能,無離無合而存在。
是故顯現與空性,盡管分開而認識,
實際始終不可分,因而稱之為雙運,
現見實相之定解,不墮任何一邊故。
正確觀察智慧前,顯現空性此二者,
有與無有均同等,許一本體異反體。
此二初學者面前,似現能破與所破,
爾時顯現與空性,尚未相融為一體,
有朝一日會誠信,空性即是顯現理。
諸法本來即空性,此等顯現為空性,
現見空時即顯現,現時即空生定解。
此乃經續與竅訣,一切深道之根本,
聞思斷除增益義,即是無謬之正見。
證悟此要愈深入,于諸世俗顯現法,
亦漸斷除自相執,故立續部乘次第。
僅以信解作觀想,以及器情現本尊,
定解正見此二者,無有一致之時機,
如同中觀于諸法,確定實空為正見,
梵志于病持咒時,觀想無病非正見。
依證勝義之實相,深信世俗為本尊,
否則處迷現相中,如何成立本尊性?
除此二取迷現外,無他所謂之輪回,
斷此非從勝義立,勝義本是一體故。
依見修習諸有法,世俗現分勝義性,
智力宣說事行續,瑜伽續及無上續。
故以二諦各自分,不能區分續高低,
然于二諦雙運義,如何誠信修跟隨。
故于無上金剛乘,即生賜予解脫道,
倘若無誤如實修,則如不同之眾生,
見水不同之比喻,如是依靠凈見量,
誰人還能不誠信,現有本圓壇城性?
假設未知此法理,認為輪回不清凈,
同時觀為凈天尊,亦如吐物瓶涂香,
修持等性金剛乘,如畫燈火真可悲!
現相雖現不清凈,然為迷亂所立宗,
實相凈見量之義,稱為無上金剛乘。
若想器情能所依,本來非為清凈性,
反觀清凈之修法,暴露抵觸之本相,
彼道僅是道形相,如洗黑炭不變白。
本非清凈假觀凈,依此若能獲得果,
無有實空之定解,外道太陽派諸眾,
離開顯現觀空等,亦應能夠斷煩惱。
事行瑜伽之續部,若無見解之高低,
則證現有凈等見,已達究竟之同時,
未見高低亦區分,自尊他尊有賢劣,
清凈以及不清凈,則為自害自己也。
或者如同下續部,貪執取舍之同時,
行持等性取舍行,雙運降伏酒肉等。
未證瘋狂之行為,豈非成為呵責處?
如實現見實相義,彼之定解稱見解,
見解如何而斷定,如是以修行護持。
若謂乘以見高低,區分九乘不一定,
內道宗派從最低,直至究竟金剛頂,
此九種乘之數量,具有安立理由故,
如高低乘有多種,然需安立三乘等。
故依內在之智力,愈來愈增之程度,
分別現見諸器情,清凈以及不清凈。
故以二諦無別式,證悟現空無二基,
如實而修彼道中,獲得二身雙運智。
 
一水于各眾生前,顯現不同物質時,
有謂共見乃為水,見彼有境均正量。
若水少許有自性,則無正量與非量。
倘若各自有情前,現境悉皆不相同,
則如見柱瓶眼識,共同所見不能有。
有謂共見為濕性,共同所見僅濕性,
不滅真實而存在,現多不同所見境,
一者現見另未見,水膿等基為何者?
此外空無邊處眾,如何會見濕性境?
濕性若與水一體,則膿等物不能現,
除水等外不同體,任何濕性不可得。
各自不同所見前,共同所見不容有,
共同所見之事物,不可能現不同故。
觀待安立所見外,若許堪為觀察基,
則須成立為實相,如何觀察不應理。
若無共同所見境,則如唯識需承認,
無有外境識為境,此種觀點不合理。
如同無有諸外境,能取之心實亦無。
所取能取此二者,世俗顯現相同故,
于諸顯現若觀察,二取不應分有無,
如有現境然虛妄,心識亦不成立故。
同見以及不同見,共同所見為明分,
成立現基不能無,猶如觀看戲劇等。
除此存在明分外,他處存在不可能,
是故若無此明分,一切不現如虛空。
內外諸緣所障故,不能如實見真義,
如依魔術之咒語,木塊現為馬與象,
是故共同之所見,不能固定而安立。
自宗不墮現與空,本基一切均不成,
任何顯現平等故,一法亦可現種種。
何者現空若圓融,則彼一切皆合理,
何者現空不圓融,則彼一切均非理。
若謂如此量非量,分類亦成不應理。
任何顯現不現他,是故依觀現世量,
所量并非不成立,諸法自性住本體,
分類一體與異體,正量可以成立故。
故以觀待量成立,獨立自主之諸法,
并非以量可成立,若成則應成實相。
一水執水量成立,不相觀待獨不成,
勝義觀察不成立,餓鬼前亦不成立。
依靠現量與比量,確定執自之對境,
取舍彼境不欺故,正量并非無意義。
譬如所謂于一水,觀待人見而安立,
觀待天人而安立,甘露執為所見基。
水見為膿水甘露,此時三者非聚合,
彼三何者均非量,則除彼外見他法,
依據正量不能立,所見三者皆成無。
人見此水若非水,他法成水不應理,
是故共稱所謂水,永遠成為無有也。
如此觀點所建立,正量亦成不合理。
是故未被迷亂因,所染污之根對境,
需要安立為正量,如水陽焰見為水。
暫時餓鬼因業障,清凈水亦見為膿,
除障方見真水故,觀待人見為正量,
依靠他緣轉變故,暫時安立水為量。
究竟理證而觀察,彼等皆為習氣現,
因水亦可現見為,清凈剎土佛母身,
故而人類所見者,不能決定是正量。
是故障礙之外緣,愈來愈加清凈后,
觀待下面所見言,當許上上為正量。
究竟法性之真如,獨一無二唯一性,
能見正量亦唯一,第二正量不可有。
實相雙運唯一諦,正量自然之智慧,
唯一所斷即無明,僅覺未覺之差別。
故以量理而建立,諸現自性凈天尊,
唯有前譯派自宗,全知榮索班智達,
猶如獅吼之善說,他宗對于此觀點,
無有如理說法故,如何承許均矛盾。
于彼共同所見境,現空單獨不合理,
倘若所見僅空性,則成無論何有情,
虛空均見為瓶子,瓶如虛空不顯現。
遠離顯現僅空性,若成所見何不見?
應成諸法恒有無,所說過同無因派。
正在空時無顯現,現空二者相違故,
倘若存在不空法,則違單空立現基。
若問如此汝上文,何說現空不相違?
此立見境名言量,彼前有無相違故,
一法二諦不相違,乃為智慧之境故。
若與空性相脫離,現許不能作現基,
此現如何而顯現?謂此不偏之顯現,
無法想象之緣故,并非成立為現基,
能知正量未見時,說有僅是立宗已。
所現如若偏一方,除此他法不能現,
乃是不空顯現故,成堪勝義理觀察。
無論水膿甘露等,三者為何均相違,
倘若彼水乃為膿,則如何能現見水?
倘若非膿乃是水,為何現見膿等法?
若言餓鬼前現水,成許無有膿顯現。
因除自前顯現外,無有另外所見基,
若有則成異體故,一物非他如柱瓶。
是故現空相圓融,抑或實空顯現許,
無偏雙運一味中,諸法本來平等故,
于平等性大圓滿,成立之義已抉擇。
修此道時依凈見,誠信不凈現自解,
現有清凈之法身,通達金剛之教義。
即指幻化網續云:五蘊如幻無偏現,
彼為清凈天尊相,于此密意得誠信。
如此盡除膿執時,了知迷亂修習彼,
從而現見彼為水,相續清凈大菩薩,
見水一塵無量剎,見水瑪瑪格佛母。
究竟斷除二障地,徹見雙運大等性,
是故稱為凈見量,斷除一切障礙故。
諸法無謬之實相,唯佛現見無有他。
執彼即是究竟量,此等本住凈法身,
至高無上之立宗,具理慧眼者前成。
于彼稀奇日乘前,劣根者如鴟鸮盲。
究竟等性之法界,不能片面而建立,
說是唯現天尊相,然而自性本清凈,
法界現分智慧身,無離無合之緣故,
現分本為凈天尊,實相分析亦無害,
因斷二障之現空,雙運法界即真如。
除此之外如何證,并非究竟之意義,
二障尚未斷盡前,實相現相不一致。
暫時道位之顯現,如凈眼翳之毛發,
有境垢染愈清凈,現見對境亦愈凈,
有境清凈另一方,無有不凈之境故。
一位補特伽羅者,成佛之時他眾前,
不會不現不凈法,自現障礙所遮障。
是故一切境有境,自性本來即清凈,
然為客塵所障故,應當精勤凈垢染。
一切所凈之垢染,本體皆為清凈性,
此外無有不凈故,自性光明平等性。
如是種種之現相,未證之時各執著,
凡愚于何生貪心,愚癡成為束縛因。
若證一切皆平等,此境界中得堅地,
三時無時本來界,自然智慧之佛果。
承許諸法大凈等,此一法理實成立,
現空何者皆不成,合理一切則可現,
除此之外假立法,非理一切均不現。
于此理得誠信門,即是緣起性空道,
若于現空生定解,則于無有盈與虧,
凈等壇城性之中,世間空與不空等,
不可思議之法性,內心定生深法忍。
見一塵中塵數剎,剎那亦能現數劫,
依實空幻之定解,趨至如來行境中。
故于無偏之自現,遠離一切諸偏墮,
不可思議基法界,法性何者均不成,
顯現空性雙運等,僅是宗派術語義,
縱經百年勤思維,若無宿修成熟因,
具大智慧極精進,然卻不能通達也。
是故一切諸宗派,最終究竟深奧義,
正法善說之百川,匯此大海真稀奇!
其余現相皆不定,具遷變性而顯現,
究竟雙運之智慧,徹見真義無遷變。
分析離戲大中觀,是否有所承認時,
舊派上師同聲說,中觀自宗是與非,
及有無等均無有,故許無有何承認。
自宗諸論中承認,道果緣起宗派理,
同時名言推與他,句義二者均相違。
龍欽繞降如是言:中觀有無承認否,
舊派大德執一方,各宗均有功與過,
是故本人之觀點:衡量勝義實相時,
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認?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實相之所許,
由此辯論等之時,依照本性無所許,
后得道果諸安立,互不混雜而承許。
此后如實釋此理,即是我之善說力。
依之雪域有智者,再三竭誠而建立,
自宗存在承認方。實際彼等未分析,
本義何者均不成,故亦難有承認邊。
所謂中觀之自宗,中觀派需以理證,
如實衡量究竟義,除此之外非自宗,
因為中觀自衡量,彼等悉皆不成立。
故彼若是所承認,則依觀察而承認,
以理推斷能成立,則于勝義諦之中,
彼承許亦將成立,并成堪為觀察性。
若非自宗所承認,則違自宗有承認。
自宗觀察不觀察,已有如此二承認,
倘若二者定實有,其一或均為自宗?
若謂其一違另一,有并非為所承許,
倘若無為所承認,所謂有之承認者,
世俗中亦不合理,唯一承認無之故。
二者均為自承認,遣除不堪觀察法,
承認以理無害故,二者悉成堪觀察。
如是二者不能聚,若聚觀察而證悟,
然如未觀察之時,有之念頭仍存在,
是故觀察有何用?世俗觀察亦不成。
若除所破無遮外,無有其余之實相,
彼執不得現分故,見修行之一切時,
為何不成無所見,因修需恒隨實相。
故依龍欽巴觀點,應當如是知自宗,
若是真實之中觀,須是雙運大中觀,
抑或離戲之中觀,因以圣者入定慧,
及其同分而抉擇,滅有無等諸邊性。
僅僅單空作對境,彼道偏墮于二諦,
故為相似之見解,非為雙運與離戲。
雙運即指有與無,顯現空性均等性,
然此勝義單空界,唯一有境之緣故。
戲論即是有無等,一切所緣之形相,
此尚未離無戲論,于彼仍舊執著故。
是故大中觀之前,無有任何所承認,
已證現空平等性,遠離有無是非等,
一切破立戲論故,依實相義一切法,
以理不成有承認,于任何法皆不許。
如是究竟實相義,雖無承認現相中,
名言量前之二諦,各自均有所承認。
二者倘若觀待于,二諦無別之實相,
僅是各自之現相,觀待現見真義智,
二量亦是相似量,因一不能執二諦。
是故二量即妙慧,彼二衡量瓶等時,
獲得現空二本體,一有之時另無有,
凡夫心前此二諦,只是輪番顯現故,
二諦分別衡量時,成立有此二承認。
若謂上述于他宗,所說有無之承認,
二諦承許自相違,自宗豈不有同過?
我等對此作分析,辨別后得道中觀,
正行入定之中觀,粗細因果或心智,
大小中觀之差別,方說之故豈有過?
是故所謂大中觀,究竟自宗無承認,
后得分現二諦時,二諦各自之正量,
所衡量之諸破立,均為破斥各邪見,
因為本性中無有,任何破立承認故。
實相本性中二諦,亦不偏于任何方,
無論如何二承認,亦無真實成立故。
有承認與無承認,亦是僅就現相言,
暫時二者分別言,真實互不相違故。
無堪觀察等過失,有實法與無實法,
不堪觀察終一致,暫時觀待僅假立。
未經觀察共稱有,即是現相非實相。
觀察無實之理智,所見許為實相義,
觀待世俗為勝義,觀待究竟假勝義。
實相現相若互違,有二諦異四過失,
實相現相非他體,有二諦一四過失。
依此當知佛眾生,亦是實相現相別,
于此許為因果者,乃是小乘之觀點。
不許實相與現相,為一體與異體故,
眾生是佛當顯現,正道修行無意義,
因中有果承認等,理證妨害皆無有。
實相雖然為如是,然為障蔽不顯現,
是故應當勤修道,此乃自他所共許。
二諦互不相違故,有無承認怎相違?
亦非互為一體故,安立有無二承認。
乃至二諦分別現,有此執著之心前,
彼二力量永相同,不能斷定有承認。
謂無實空之定解,謂有現分之定解,
二量輪番衡量時,各得見義稱二諦。
彼二非一異體故,取一舍一不應理,
依靠觀察二諦慧,分析各自而承認,
如得究竟法身時,一切心與心所法,
名言之中稱滅盡,勝義之中滅亦無。
所有佛經論典中,所說一切諸破立,
有者觀待勝義許,有者則就世俗言。
倘若唯從勝義言,道佛眾生等均無,
然不觀待世俗諦,彼一不能獨自成。
雖無輪涅諸現分,現量成立顯現故。
若從名言量而言,道佛眾生等說有,
然不觀待勝義諦,彼一獨自不能成,
雖有然而不成立,以量觀察決定故。
是故何時此二諦,一有一無不應理。
若謂二者力同等,真實有實成不空。
二者自性均不成,二者對境非不同,
彼現本體空性故,怎會成為不空耶?
二者同等而顯現,是故成立為空性,
倘若無有彼顯現,如何了知為空性?
是故二者不相違,相互顯現為因果,
確定一有另亦有,何時無離亦無合。
現空無有不遍故,如何衡量均真實。
以知顯現為空性,通達顯現無實有,
若知空性為顯現,不執空性為實有,
故見無離無合時,永不退回執實有。
一切顯現之實相,是空性故無合離,
因為拋開顯現外,空性獨自不成立。
是故乃至以輪番,修持二諦即妙慧,
于此二取輪回時,心心所動不現智,
無垢觀察二妙慧,當無取舍而受持。
一者不具則不生,二慧所生雙運智,
如同燧木與燧墊,缺少一者不生火,
故佛傳承大德說,現空脫離非正道。
如若離開此二因,他法不能生大智,
智慧自之本體者,超離言說思維故,
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語句詮示外,
無法直接而指點,密宗稱為句義灌,
金剛藏續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說。
如是出世之智慧,不依賴于其他法,
無法認識之緣故,宣說二諦道中觀。
以二諦理作觀察,能夠成就雙運果,
是故抉擇二諦時,輪說現空能所破,
彼果雙運之智慧,續部以多異名說。
是故所有中觀道,以二諦式而安立,
不依世俗勝義諦,不能了悟雙運義。
佛陀所說一切法,悉皆真實依二諦,
故具二諦各承認,因取果名小中觀。
觀察諸蘊為空性,僅破所破之無遮,
觀待彼者亦存在,所謂無有之承認。
如是因或道中觀,二諦承認均自宗,
并非勝義作自宗,世俗諦則推予他。
若爾自宗則成為,僅是獨立勝義諦,
謗說基道果諸現,唯是迷亂之所斷。
究竟時唯剩單空,二智等無之觀點,
如同聲緣自道中,所許無余之涅槃,
此亦猶如燈火滅,實際無有差別故。
佛說誹謗雙運界,如持虛空斷見派,
釋迦佛法之盜賊,亦是毀滅正法者。
以理亦知此觀點,于有誹謗為無理,
依靠定解金剛火,能焚惡見之高山。
是故中觀諸論許:對于妙慧因中觀,
以理觀察未成前,不成雙運果中觀,
故雖以理而抉擇,現空二諦之法理,
然終成立無別果,此為因果乘精華。
彼等智慧以輪番,斷除二邊皆不住,
超離思維之境界,是故乃為大中觀。
直至依靠輪番式,未證究竟智慧前,
非為諸佛之密意,精華究竟大中觀。
猶如燧木磨擦火,二諦無垢之妙慧,
所引雙運大智慧,息滅有無等四邊,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雙運果中觀。
不偏二諦后得慧,雖立現空雙運名,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緣現空雙運性。
顯現名言量之境,空性勝義觀察境,
雙運現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超離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別自證智,
有現以及無現等,以量觀察均不成。
是故乃至以輪番,修持二諦即妙慧,
一旦無有輪番修,獲得雙運智慧時,
觀察而破蘊所破,無遮單空亦超離,
不現能破所破相,具有現分方便相,
具有殊勝之空性,遠離戲論大中觀,
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離心智慧故,余分別念不可思。
彼非言詞分別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無遮異體現空等,無偏遠離有無許,
法界智慧相圓融,自然智慧無住現。
如是超越諸承認,遠離增損殊勝義,
法界覺性無合離,此不能詮不可言,
然非誰亦不能證,如同不可思議我。
因以無垢理觀察,所引各別之自證,
后得智慧定解燈,遣除疑暗現量見。
顯宗方便與智慧,相輔相成互印持,
密宗方便與智慧,證悟無離無合修。
遠離戲論大中觀,自性光明大圓滿,
義同名稱不相同,此外無有更勝見,
因無現空輪番執,遠離四邊之戲論,
除此之外其他法,則成具有戲論故。
然而顯宗雙運義,依靠觀察而抉擇,
密宗以自親體驗,成立自之覺性界。
是故所謂之中觀,亦有二種之類別,
即是分別而觀察,二諦妙慧道中觀;
彼引二諦一味性,現空雙運果中觀。
因果顯密之見解,前者妙慧后唯智,
是故于此果中觀,以大名稱贊殊勝。
如是實相亦復然,有法單空之實相,
二諦無別之實相,名同義異天壤別。
如是法性與法界,空性離戲滅盡定,
勝義諦等名雖同,究竟暫時差別大,
故當分析無謬說,如同勝達瓦之名。
如是甚深七難題,以具深廣義語句,
解釋之時流浪者,不禁恭敬感嘆言:
嗚呼猶如井中蛙,未見他宗深法海,
僅品自宗井水味,吾等傲慢以此摧。
文殊化現為榮索,龍欽圣意大海中,
具有各種寶法藏,舍彼求假寶真迷!
以理觀察法智者,恒無惡魔作障故,
依傳理智獅吼聲,于蓮師教之自宗,
殊勝自性得誠信,摧毀偏袒他宗慢,
握穩智慧寶劍柄,如此良機亦賜他。
所聞法理甘露海,甚深之義如意寶,
住于何處亦當取,不隨名相之人士。
多聞能言亦不證,俱生智深以伺察,
不解深義如地藏,誰持此法為智者。
知取能令我心成,智藏寶器深廣海,
善妙教言時機后,欣然暢飲龍王海。
依從中出善說河,定證智慧廣闊海,
知彼源泉即龍王,持明傳承之言教。
吸取虛空精華義,品利自心甘露味,
點亮能得大威力,智慧稀有正法燈。
口出此語敬禮時,仙人則于流浪者,
更為深入而歸納,上述之義教誨言:
殊勝正法獅子乳,唯慧妙器可盛納,
余者縱勤亦不存,容此法器即此者。
阿字無生之法門,繞字遠離諸垢門,
巴字顯現勝義門,匝字無生無死門,
那字遠離名稱門,德字甚深智慧門。
此等六門每一門,若以二諦理觀想,
修持如幻之等持,無邊海水一口飲,
心間無垢寶珠中,明現總持辯才慧。
以滅四邊定解道,達到實相入定于,
離思光明本法界,文殊大圓滿境界。
離邊見王廣境界,現見入定真諦中,
自滅四邊劣意暗,顯現光明之日輪。
正直觀察大仙人,頓現分別流浪者,
彼二通過問答式,說七輪寶數難題。
智淺尋思如我者,于極甚深廣大義,
如從圣者智慧中,取出而造此論典。
思維善說妙法雨,百萬佛子可證道,
欣然聽聞得大利,以歡喜心灑甘露。
是故再三而思維,為利希求深廣義,
依心明鏡中所現,德名玩童撰寫也。
佛法深理如虛空,雖然無法盡宣說,
依此定解寶燈論,能獲勝乘之妙道。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