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晚間》節目,連續一周集中播出“洞穴之光”系列專題,決定“以孩子影響孩子”:即把幾位令家長頭疼的孩子帶到一個環境艱苦的洞穴村落。讓洞穴村落奮發向上的孩子,激勵這群讓人頭疼的問題少年。
這一重磅炸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檔節目《變形計》。當時一個是生活富足卻輟學的城里少年;一個家境貧困,面臨失學危機的青海村娃。本來天南地北毫無關系,八桿子也打不著的兩個少年,因為一個真人秀節目《變形計》,命運一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并成為社會注目的焦點。
對這一模式,社會人士或認為過于殘忍,或以為意義非凡,毀譽參半。其實圍繞著這城鄉兩少年的爭論,其實源于真人秀節目固有模式和其性質,帶給觀眾的強烈視覺沖擊和慣性的道德審判。
這方面,湖南衛視無疑要算執中國真人秀節目之牛耳者,因此所受非議也最多。如其名牌真人秀節目超級女聲所爆出的猛料來看,就是將其節目運作與超女年紀不相符的利益之爭、庸俗、惡搞、中傷攪在了一起,而飽受詬玻如殘酷的商業運作的價值取向,背離了觀眾們與選手參與的初衷,有些動作甚至涉嫌抵觸商業倫理。其實在西方,對真人秀節目人性道德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歐美國家的此類節目由于競爭,揭露人性陰暗面而可能觸及的道德觀問題,長期受到質疑與非議。在我們這個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社會,自難規避。
當然,《晚間》的“洞穴之光”與之有別,因為時間關系,我只看了王朝全那一節。憨厚樸實的小孩子,讓我想起來我的老家,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一向自詡不會被湖南衛視詐去眼淚的我(其實是我一直沒有堅持收看,比如上次的變形計,但我身邊的同學都是每期必看的),也被城里的兩同學來王朝全家吃的第一頓飯時的情景潤濕了眼眶。
兩個所謂的問題少年,何以會如此的深明大義通情達理?我想這都得歸因于王家的將心比心,以人性的至誠喚醒了他們沉睡的心靈。洞穴之光,照出的是人性之美。
問題少年的覺醒,有道德上的感召與激勵,但還有個問題我們不容忽視,那就是超強苦難的震撼與震懾。單就物質條件講,他們宛如從新社會回到了萬惡的舊社會,置身于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這里的貧窮和困苦,強烈地刺激著城里孩子的每一根感官神經,迫使他們不自覺地收斂了驕氣和蠻橫。這是他們短短兩周,判若天淵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同樣,處身局外的觀眾,居身城市的市民,面對反差如此之大的電視畫面,多也是被那里的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拮據的生活條件,吸引去了大部分的注意力。或是陷入回憶過去,或是忙于比較現在,抑或是趕緊借機教育孩子。可能在此過程中,一些真正需要我們用心體味,而非用眼睛、眼淚表示關注的東西,卻悄悄流逝了。
這是因為長久以來,一直有一個存在于我們觀念上的誤區有待厘清,即所謂的苦難美學問題。國人喜歡贊美苦難,認為苦難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從而使一個人變得堅強和偉大。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成功人士”都喜歡把自己的過去說得一無所有,幾乎每一個企業家都是白手起家,最后忍辱負重,終獲成功。
其實,苦難并不總是導致偉大。換言之苦難和成功沒有必然的聯系。當然,苦難在一定的意義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質,增強了人自我實現的能力,使得一個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生命的庸碌。但不是所有的苦難都能轉化為創造的動力,苦難轉化為創造的動力是有條件的。這首要的條件就是苦難的承擔者必須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對自己犧牲較低價值換取更高價值的堅定不移。在此問題上,我比較看好王朝全,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的早熟和堅韌,他的強烈的好學上進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當然,這有一個條件,即他上完免費小學后,能繼續進學深造,否則前途也是堪憂的。
所謂上帝的歸于上帝,愷撒的歸于愷撒。一味慫恿年輕人吃喝玩樂,做新時代的“稻草人”固然不對,但我們怎樣來宣揚正確的“苦難美學”呢?因為矯枉過正,也是大忌。一切沒有選擇的行為,在道德上都是沒有價值的。就比如我們不能贊美中洞小學孩子的艱苦樸素。
所以,我們的電視節目——以《晚間》的“洞穴之光”為例——最需要傳導給觀眾的,應該是一種觀念。比如,面對苦難、挫折、失敗等,我們所應持有的積極、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取向。
對于電視節目,策劃是必要的,比如王朝全們最終得到了廣東某企業家的兩萬元捐助,可謂皆大歡喜。也讓人相信,世界還是好人多,相信社會的美好。但我們也記得,以往有些商業運作,只為榨干觀眾的眼淚和同情,來刷新收視率記錄,甚至惘顧道義和商業倫理以致偏離初衷。
當然,我們這次的“洞穴之光”不應該會出現這種尷尬。中洞小學的孩子們,用自己的真情換來了社會的真情。從山洞透出的希望之光,不僅照亮了湖南,也照亮了這個中國。洞穴之光,彰顯了人性之美。
但作為電視臺,是否應該周期性、連續性地聚焦山洞少年們的洞穴生活,將之持續展現給全國觀眾,并作出正確的引導,以引起社會持續廣泛關注呢?作為觀眾的社會成員,真正的關注和輿論焦點也必須集中到平靜之后各自的原裝生活,像變形計一樣,關注他們是否變形成功。
社會應思考怎樣舉全社會之力,來敦促他們成材,而不應只在看到有些略帶商業噱頭的鏡頭,大把奉獻自己廉價的眼淚。果能如此,則標志著社會理性的回歸。
[稿源:紅網]
[作者:李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