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滿的人生 離不開宗教的關懷
2011年06月27日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作者:何建明
金融危機以來,各種負面新聞頻頻出現。金融風暴,讓太多的生命迷失,人是何其脆弱……但自殺就意味著解脫嗎?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帶著這些疑惑我們閱讀下面這篇文章,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那些已經擁有了功名利祿的人,那些曾經有過而今失去功名利祿的人,那些仍在苦苦追求功名利祿的人,都在追尋同一個問題:人生何求?
前幾年,每到四、五月間,北京的幾個最著名的高校,年年都在這個時間“前赴后繼”地發生大學生跳樓自殺事件,以至于每年到了六、七月間就成了防范各高校大學生自殺的關鍵點。記得當時我曾在多個場合下說過:“以后可能該教師跳樓了。”結果不出所料,二〇〇八年大學生跳樓是減少了,卻發生了更為令人震驚的大學教師自殺和學生殺教師的事件。
近日剛收到一位臺灣宗教界友人用電郵傳來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位在美國商界非常成功的華人女企業家,住在一個風景優美的海邊別墅里,突然有一天接到一個好多年沒有見面的高中同學打來的電話,說要來美國開會,剛好就在這個城市,希望能來看望老同學,敘敘舊。女企業家開了一部高檔的寶馬車去機場接老同學,希望能到自己家里好好地多呆上幾天。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到了老同學家里后發現,這真是一棟好氣派的洋房。四周是一片翠綠的大草坪,其中有散發著各種花香的花園,有網球場、游泳池。在她家的車庫里,除了放著到機場接機的那部車,還有一部豪華轎車和一部高級跑車。走進室內,有幾十個房間,每間都掛著一些名貴的字畫,展柜里所展示的中外藝術品真是琳瑯滿目。女企業家讓老同學隨便挑選哪個房間。安頓好了以后,老同學問:“家人可好?”女企業家臉色一沉,黯然神傷地說:“他們都走了。”“先生呢?”“他有外遇,離開很久了。”“孩子呢?” “他們大了,有自己的理想,搬到別的城市去居住了。”老同學也感覺悲傷,女企業家接著說:“我現在什么都沒有,窮得就只剩下錢了。”
這又讓我想起豐子愷談弘一大師出家所說的話。他說,人生本有三層樓,最下面一層是追求物質,滿足物欲;再上一層是追求精神,滿足精神享受;最上一層是信仰宗教,追求人生的超越境界。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是停留在第一層樓,少部分人到了第二層樓,很少一部分到達第三層樓。弘一大師是到達第三層樓的人。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第一層樓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物欲橫流中醉生夢死,享受當前;第二層樓的最高境界是在鮮花和掌聲中享受當前的生死;第三層樓的最高境界則是在超越人生的功名利祿中了脫生死,進入永恒。
所以,對于那些財富、鮮花與掌聲的追求者們來說,當他們曾經擁有了所要的一切而又突然失去時,自殺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他們追求上第三層樓,就不會選擇放棄生命,而會選擇超越生命,在悲智雙運中實現人生的永恒價值。
其實,那些曾經的億萬巨富和文化創造者們,并非缺乏靈性,缺乏對人生第三層樓追求的本懷,而只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為功名利祿的誘惑所主宰。在這個世俗化加劇的社會里,人們往往淡忘了宗教、遠離了宗教,甚至拋棄了宗教,把宗教看作是迷信。對宗教的遠離,就是對人性的遠離。發達的人生,需要發達的靈性。完滿的人生,離不開宗教的關懷。
當然,我們應當擁有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宗教,不再是所謂傳統的、甚至落后的宗教。現代社會需要傳統宗教的革新與恒順眾生;現代社會需要現代宗教人才的高素質與高要求;現代社會需要宗教文化的科學化、多元化與人性化的傳播。如果這樣,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與宗教結緣,越來越多的人會珍視生命,奉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