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故里——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孝感市是改革開放中發展起來的新興中等城市,轄孝南區、漢川市、應城市、安陸市和云夢縣、大悟縣、孝昌縣;國土面積11560平方公里,總人口580萬人。
孝感區位優越,交通發達。距武漢僅60公里;京廣、漢諭兩條鐵路縱貫全境;107、316國道和正在建設中的京珠高速公路在市區交匯而過,公路通車里程居湖北省首位;漢江等24條江河直通長江;具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32公里,構成了水陸空立體的交通網絡。
孝感地表和地下水資源豐富,城市供、排水設施完善。礦產資源豐富。鹽、磷、膏被譽為孝感“三寶”,素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還有儲量豐富的金、銀、銅、錳、鎳、重晶石、石英石、孔雀綠大力士、重稀土等礦產。孝感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糧、棉、油、名貴水產品生產基地,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刁蓮、焦湖藕、吉陽大蒜、太子米、銀杏、銀魚、板栗等名特優農副產品在國外享有盛譽。孝感旅游資源豐富,自然和歷史賜予了大貴三潭,楚北武盛、平靖、九里三關、“玉女湯池”溫泉、雙峰山風景區,唐代詩仙李白隱居十年的白兆山等5個國家森林公園。
孝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大悟宣化店打響了中原突圍第一槍,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孝感是劉華清、徐海東等將軍的故鄉,1955年至1965年授銜將軍中,孝感籍將軍就有50名,其中大悟縣37名,居全國將軍縣第七位。
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周代貳國、軫國、鄖國都建都于此。秦代竹簡、秦漢漆器、東漢陶樓等國寶文物和楚王城等遺址展示了孝感絢麗多財的古代文化。剪紙、皮影、膏塑等傳統文化藝術源源流長。
孝感的第一個縣名為“孝昌”,其來歷不同尋常。據史記載,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劉駿(454—464年在位)是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立為武陵王,駐西陽(今湖北黃岡東)。元嘉三年(453年)文帝長子劉助殺父篡位,改年號為太初,劉駿率部進行討伐,討“逆”成功,取得皇位。劉駿為了鞏固皇權,倡導孝行,改年號為孝建,并下令嘉獎有孝行的人,“孝梯義順,賜爵一級”。隨即,于孝建元年(454年),劉駿在孝子輩出、孝名遠揚的安陸東境、鄖縣南境置一新縣,命名為“孝昌”,以褒揚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時也表明其以孝治國的決心。至五代后唐時期,莊宗李過勖為避其祖父李國昌的名諱,于同光二年(924年)改孝昌為“孝感”,意指孝親之情感天動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個名稱的由來,充溢著孝感獨具的孝文化的鮮明色彩。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為“東風”縣,但終究還是回到了歷史給它鑄造的文化定勢。
一干多年來,孝感這塊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東漢前后的黃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被元朝人郭居敬輯入《二十四孝》之中,成為倫理道德的典范。黃香的一生,以孝子、賢人馳名于世,著作頗豐。他“九歲喪母,思親憔悴。事父至孝,夏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后漢書》)在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他被置于首位,廣為傳頌。董永年幼喪母,家庭貧寒,傭耕而事養父親,“父沒不能葬,貸錢里富人裴氏,約身為奴償之?!?《孝感縣志》)此事流傳甚廣,并經民間藝人衍化成一個美好的神話故事:七仙女因感董永之誠,下凡塵而結為夫婦,過了一百天男耕女織的幸福的田園生活。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董永孝行的推崇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而使董永四海揚名。孟宗”事母至孝。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生,宗人竹林哀嘆而筍生,得以供母?!?《三國志》)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想象豐富,也正是古諺所說的“皇天不負苦心人”。
孝感為董永故里,其遺址甚多,現在可查可見的就有十多處。
故里碑。孝感城北門外有一古碑,碑身由青石砌成,上臥一巨石鑿成的bixi,其上立有兩米高的石碑,碑文為“漢孝子董永故里”七個正楷大字。此碑是董永放里的見證。
董公墓。孝感城關東南五公里處有一董永湖,湖邊湯家老屋村的北面有兩座并立的古墓,左邊是“漢孝子董公永先代之墓”,右邊是“漢孝子董公永墓”。兩墓皆有高聳之石碑,為清代所立,是古孝感八景之一。
孝子祠。孝感城關小東門處建有“孝子董公永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據縣志記載,孝子董永祠最早建于城關北門,明代遷至文廟東面,與唐代忠臣張汴合祀,改名“孝祠”;清代改建于文昌殿西北門,立匾為“孝子董公永祠”?,F孝子祠在董永公園內,祠內以浮雕形式展示民間傳說的16個孝子、孝女的故事,集孝子事跡之大成。
董永公園。園址在孝感城北付家沖南端,相傳為董永賣身的付員外的家址。公園占地72畝,以仿古建筑為主,根據神話故事設置了瑤池仙境、槐蔭古樹、理絲橋、升仙臺等景觀,美好的景物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勞樸實、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使人留連忘返。
孝感人有重孝道的淳厚民風,年俗、婚俗、喪俗、節俗等都體現了這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每戶人家,不論貴賤,堂屋正中都有“天地君親師”的脾位,把先人放在第四位而加以尊崇。民間有“上有天大,下有父尊”、“跑到南海拜佛,不如堂前孝母”之說,表示了尊重父母的真誠之心。父母在,子女活到100歲在家里也不能稱老人。父母亡,要葬之以禮,守孝3年,供飯3年;在守孝期間,子女不能穿紅戴綠,赴宴不能坐上席;過年貼對聯,第一年為白色,第二年為綠色,第三年為黃色,滿三年后才能用紅色。在民族的重大節日里,如過年拜年,在家先要向祖先、向長輩、向父母拜年,然后再出門,初二向舅父拜年,初三向岳父拜年,初四向姑母拜年,事事體現了對長輩的尊重。
據初步考察,孝感民間文藝品種有11種之多,它們中的許多劇目、曲目、節目,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就是宣揚孝文化,宣傳父慈子孝、尊老愛幼、忠孝雙全的孝親之情,用孝行來教育孝感的老百姓。由孝感花鼓戲而成長起來的湖北楚劇,其百演不衰的《槐蔭記》、《百日緣》等保留劇目,歌頌董永品德,宣傳董永精神,使董永這個人物家喻戶曉。根據黃梅戲拍成的電影《天仙配》,更是把董永故事推向了全國乃至世界。黃孝大鼓、漢川善書的優秀曲目,如《天雷報》、《清風亭》、《琵琶記》等,唱的是孝子事跡,勸的是行善精神,也表明孝文化已深深扎根在人們的心中。
轉自: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