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煩惱與菩提
2011-07-04

煩惱與菩提

2011年07月04日轉自佛法世界作者:嚴寬法師

圖片來源: 資料圖

  我們出家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解脫,而在家學佛也無非為了解脫。然而這「解脫」是解脫什么呢?就是要解脫我們心中種種的煩惱與痛苦──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在六道輪回中,不斷流轉生死,如何才能從這苦痛與煩惱中獲得解脫呢?

  因此,佛教有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什么意思呢?若從字面來看,「煩惱」與「菩提」死對立,如水火之不能相容;有煩惱就沒有菩提,有菩提就沒有煩惱。「生死」與「涅槃」也是一樣,有生死就沒有涅槃,有涅盤就沒有生死。如何能相「即」、相容呢?

  所以,我們要先深一層從字義來解釋。煩惱即是貪、瞋、癡、慢、疑、嫉妒等一切惡習。有這些惡習氣,才會造諸惡業;有惡業才會輪回生死,受諸苦報。若通過修行而煩惱凈盡,生死之根即斷,苦報也沒有了,這叫做「小乘涅槃」──而「大乘涅槃」必須再加上修福修慧圓滿。所以有煩惱才有菩提,沒有煩惱,菩提從哪里來呢?是故「煩惱即菩提」。

  而「生死」即「涅槃」,又應該怎樣解釋呢?一切眾生因無始「無明」而輪回六道,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造諸善惡業而輪回生死──偶爾生天上;偶爾墮地獄;偶爾人生道;偶爾畜生;偶爾鬼道,這樣升沉不定,轉來轉去,就叫做「生死輪回」。

  要轉到什么時候才完呢?要把一切惡業都已經斷盡了,生死才能夠結束。生死若是結束了又怎樣呢?──十方世界來去自如,自由自在,不受業力的約束和驅使,這就叫做涅盤。所以涅盤是由生死當中修來的,所以說「生死即涅盤」。

  古人謂:「善人惡人之師,惡人善人之資。」因為看見別人作惡受惡報,人才知警惕,才以之為借鏡,最后才修成善人。因此,有惡人才顯得善人之人格偉大,有惡人才磨煉出善人來;若無惡人,則善人之名也沒有了。同樣道理,有眾生,才有佛;若無眾生,則佛的名字也沒就有了。從本性上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佛由覺悟而成佛,亦由度眾生而成佛;若無眾生可度,則佛的名字也就無處安立了。佛由福德智慧修行圓滿而成就,而福德智慧也由度眾生而成就的,是故「眾生即佛,佛即眾生」──也就是說,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已覺悟的眾生。

 

  但是,一般人在未曾看到自己本來面目之前,如何才能覺悟?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迦毗尼國有一位外道梵志,非常仰慕舍衛國的人民都能接佛陀的教化,善良地修行用功,人人都過著安樂太平的日子。于是便下定決心從老遠步行到舍衛城來,欲一睹佛陀的慈容,聆聽他的法旨。他來到舍衛國,還未入城時在一個鄉村中,見到兩父子在那里耕田──父耕犁子除草。梵志因走了很長的路,疲勞的坐下,靜靜地看著父子耕田。

  不一會不知從那里走來一條毒蛇,把那位青年咬傷了,青年實時哀聲叫痛,在地上爬來爬去,不一會就不動了,那位老農夫靠近看看青年已經死了,然后無動于衷地依舊耕作。梵志見到這情景,感到很奇怪,就上前一問:「那位青年是您什么人呢?」「是我兒子」「您兒子死了,您為什么不傷心呢?」

  農夫說:「人來此世間就好像借住旅社一樣,在旅社相遇,不論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不過是名目而已,各有因緣,要早走慢走也是各人的因緣,有的來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受苦、受樂都是各有因緣,因緣熟即聚,因緣盡即散,各人走各人的路,有什么好悲傷呢?」

  梵志感到很難過,這哪是父子,簡直是路人一樣嘛!農夫反問梵志道:「先生想到哪里去呢?」「我想到舍衛城去。」「到舍衛城啊,我的家再過去一點就是,請你順便跟我家人帶個話,中午只送一個人的飯菜就可以了,同時也準備些抬具,把這尸體抬回去。」好像很輕松的事情一樣。

  梵志被農夫委托,就到他家里來,首先看到一位老婆婆,就說:「剛才我在田里看到一位青年被蛇咬死了,老農夫要你們把他的尸體抬回來。」「噢,謝謝你」,「那位青年人是你什么人?」「是我的兒子。」「你兒子死了,怎么一點悲傷都沒有呢?」「人來世間就好像宴會一樣有聚有散,各人有各人的任務和時間的長短不同,他有他的任務,完成了就要先走一步,誰也留不住他,悲傷難過對他有什么好處?徒勞傷神而已,何必呢?」

  梵志心想:「哇!怪事連連年有,今年特別多這哪是母子?我以為男人的心比較硬,女人一定會心軟的,想不到還是跟石頭一樣」。于是轉身對老婆婆的媳婦說:「你的丈夫被蛇咬死了,你不悲傷嗎?」她說:「夫婦如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生為眷屬,如果能同修圣道,那是累世結來的善緣;今天世緣已盡,他欲先走,那是值得恭喜之事。相反地,若是惡緣就會來討債還債,結冤結仇無了期;所以,他走了我們的這一段緣也就完了,為什么要悲傷呢?」

  梵志非常的失望:啊呀!這一家人怎么搞的都是鐵打的心腸,我不信!再問下人說:「你家的主人死了,你悲傷不悲傷?」他說:「人的聚會,都是猶如夢幻泡影,有聚有散。無論是誰欠誰的情債、命債、業債,賬算完了,當然就要走了,有什么好悲傷的呢?」

  梵志聽了這些話,不但不以為然,而且感覺這一家人都是無情無義的人。但向來聽說,舍衛城的人都是受佛教化,良善修行,恐怕聽聞不實吧!既然千里迢迢而來,還是去見見佛陀吧!于是來到只園精舍無精打采的站在一邊,默默不言,佛陀早已知悉他心中的想法,于是對梵志開示說:「解脫的人心里是無煩惱、無憂愁、無束縛、自由自在的;有業障的人,日日都是勞心勞力,煩這煩那,貪這貪那,遇到不如意事的時候就發脾氣,也不明是非善惡邪正,傲慢貢高,嫉妒害人等,因而造諸惡業輪回生死,唯有解脫煩惱的人才能解脫生死......。」梵志聽完佛陀說法后,終于豁然大悟,皈依三寶,并追隨佛陀出家,后來證得了阿羅漢果。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