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為無上菩提本.長常一切諸善根
2011年07月07日轉自西方寺傳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圖片來源: 資料圖
接著,我們繼續(xù)講「二十八輕戒;雖然是輕戒,但是我們不要「以惡小而為之,以善小而不為」啊!所以我們輕戒也要把它當做重戒來想。
二十八條輕罪小戒的第一條──「不供養(yǎng)父母師長戒第一」
戒文云:「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yōu)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養(yǎng)父母、師長,是優(yōu)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佛陀制供養(yǎng)父母師長戒的用意:人倫之始,我們這個色身受之于父母,也就是說,父母給我們色身,師長給我們法身慧命,他們對我們都是恩重如山,百千劫報答父母、師長恩德,猶不能盡,所以我們應盡心盡力供養(yǎng),奉事父母、師長。如果我們受戒后又犯戒,即是得失意罪,善法就不能生起,就會退步墮落,戒行不清凈,造下生死的業(yè)因,永劫沉淪。
在凈業(yè)「三福」里頭,第一福是「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指的是實踐世間的善行。所以大家要知道在世間善之中,首先就是要供養(yǎng)父母、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二十八輕中第一個的輕戒。
第二條:耽戀樂于飲酒的輕戒──「耽樂飲酒戒第二」
戒文云:「若優(yōu)婆塞〈夷〉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yōu)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佛陀制飲酒戒的用意:因飲酒能傷身體,并能迷魂,麻醉神經線,使人失去理性,甚至發(fā)狂發(fā)癲,百病叢生,不但不能行道業(yè),連正業(yè)亦不能為,所以受戒之人,不可飲酒,飲酒為惡業(yè),自害害人,能破一切凈戒,所以飲酒屬于輕戒。
因此,大家受了菩薩戒后就不能飲酒,不過如果飲酒是為了救度眾生的話,這個時候才能「開」緣,但一般不能隨便開,都要「遮」,遮就是不能犯,即使再輕的戒也不能犯。這個「開、遮、持、犯」前面已經說過了,大家必須要緊記。
第三條:不能瞻顧病苦的輕戒──「不瞻病苦戒第三」
戒文云:「若優(yōu)婆塞〈夷〉受持戒已,惡心不能瞻視病苦,是優(yōu)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就是說,有人生病了,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應該怎么樣呢?我們應該去看望他,要照顧他、關心他,可是卻因為「惡心」而不肯去。
所謂「惡心」,就是對一些事情不耐煩,譬如見到骯臟、糜爛的病苦之人,連想到不想見,這就叫做「惡心」。這里的「惡心」,含有憎惡、厭惡,不耐于心三種意義。
而「瞻視」病苦,即是看顧、關心的意思。
《梵網經》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yǎng)如佛無異,八福田中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yǎng)令差。」
世間有八種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僧。四、和尚。五、阿阇梨。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圣人、僧,是敬田。
和尚(受業(yè)本師)、阿阇梨(教授威儀)、父、母,是恩田。
病人,是悲田。
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yǎng)這八種人,就可得到無量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此外,瞻視病苦應具五德:一、應知病苦之人,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二、不嫌惡病人的大小便利、吐痰、膿血不凈。三、慈悲探病,不是私意去瞻視病苦。四、能為病苦者調理湯藥。五、能為病苦者說法。
我們前面說了,大慈和大悲都是菩薩的生處,所以當眾生有病時,都要去瞻視,而且瞻視的時候,要具備五德:第一要知道病苦的人有什么可以吃、什么可以不吃。第二不要嫌惡病人的大小的便利、吐痰、濃血不凈。第三要以慈悲心探病,而不是私意的去探望、去關心他。第四還可以幫他調理湯藥。第五還能為病苦者說法。這些都是我們瞻視病人的應有的品德,也就是說,我們要給病人啊多點關心、關懷、多點安慰。
佛制瞻視病苦戒的用意:生、老、病、死為四苦,而病苦尤為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安慰、關懷、照顧;所以慈悲的佛陀,為拔眾生病苦,特別制定此戒。若受了菩薩戒的優(yōu)婆塞〈夷〉,犯了此戒,所得罪惡如第一輕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