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如來度眾生就是給大家做些好東西吃——凈空老法師講解
恭錄自于凈空老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原文
圖片來源:資料圖
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教學,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諸天的道場也不例外,天王、天人學佛,也有講經教學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應化在其中,也是講經教學,我們從這些經文當中都得到證明。現在這個世間災難這么多,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災難多?佛法變質了,從講經教學變到現在的經懺佛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但沒有一次經懺佛事,連一次大家在一起念佛都沒有;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是講經教學,修行那是你個人的事情,佛絕不過問。把八萬四千法門告訴你,各人修各人的,你愛修哪個法門就修哪個法門。你向佛請教,佛會告訴你,你不向他請教,他不聞不問,每個人修學狀況他知道,你有沒有開悟、有沒有證果他完全明了。為什么?普賢十愿里面講,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何必要過問?由此可知,長年不斷的經教熏習,這個才重要。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幫助你破迷開悟。你的苦從哪來的?從迷來的;樂從哪里來?樂從開悟就樂了。幫助你破迷開悟,最巧妙的方法、最適當的方法就是講經教學。所以從他老人家自己開悟之后,就開始教學,一直到圓寂,四十九年沒有間斷,這叫佛法。佛陀沒建過道場,始終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沒有道場,沒有牽掛,沒有斗爭;有道場就有斗爭,有道場就有牽掛,就有顧慮。所以佛什么都不要,干凈利落。
佛教傳到中國,道場是十方的,不是哪個人擁有的。誰來管道場?在過去是帝王,國家來管理。民主制度最早就是實現在道場里面,住在道場這些人,道場里面有住持,有這些執事,怎么來?大家選舉,任期一年。從前的規矩,臘月三十總辭,立刻開始選舉,選出來的人,到第二天大年初一就任,任期一年,民主制度,連選可以連任。這選出來是為大眾服務的,大眾呢?大眾是在這里清修的。所以選出來的執事是護法,講經教學的是弘法,弘護是一體,沒有私心。在教學里面選拔下一代的,現在講的接班人,續佛慧命的人,培養弘法利生的人。現在沒有了,看不見了,所以社會怎么會不亂?災難怎么會不多?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佛門的道場恢復從前的制度,老辦法,社會會安定,災難會化解,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宗教教育在現前比什么都重要。宗教要團結,要互相學習,要互相了解,才能夠真正化解宗教之間的矛盾;要是不學習、不往來,這個不能解決問題。現在世界不一樣了,在過去沒有這些交通工具,沒有信息,人確實生在這一方很少出門,老死不相往來,所以才造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現在交通方便,地球變成一家,環繞地球一周不過兩天;信息發達,地球上任何一個小點發生的事情,通過網絡、通過衛星報導,立刻就知道了。你能夠不關心別人嗎?別人是全世界。我們想自己一家和睦,我們同時想到整個世界和睦;我們想到我們自己要活得很幸福美滿,我們也希望全世界一切眾生都生活的圓滿,都生活的幸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薩是這么教我們的,古圣先賢老祖宗也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能不聽嗎?違背了祖宗教誨,災難就會現前。至于這是什么個道理,那是很深很深的學問,你慢慢從典籍里面、從經典里面去尋找,都有非常精辟圓滿的答案。
再向上一層,「妙變化天有香」,就是化樂天,有香「名奪意性,若燒一丸,于七日中,普雨一切不可思議諸莊嚴具」。化樂天的香,也是會普雨一切諸莊嚴具,沒有講七天,可能就是一次,這個地方,愈上去福報愈大。化樂天人他用這些供養具,去供養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福報太大了,所有一切需要用的東西,不用自己變化,底下第五層天,就是化樂天來供養他。所以化樂天這些供具供養給第六天,這是欲界天頂,欲界最高的,也是欲望最低的,欲望漸漸幾乎到零。欲望真的是斷掉了,他就上升,生到色界天去,那就不是欲界。「上述世間諸香,且有如斯勝用」,這是念老為我們舉的例子,你看看,欲界六層天每一層天都有他的寶香,有這樣殊勝的作用,「何況彌陀如來本愿所現,乃法界萬德之香」,那怎么能比!阿彌陀佛香從哪里來?是從這一愿來的,寶香普熏愿。自性的流露,自性是寶香的因,弘愿為他做緣,因緣聚會,果德就現前,這個香熏是果德,就現前。西方世界的人見色聞香就能證果,像前面所說的,見光色能證無生法忍。能證無生法忍,在大乘教里面是七地以上的菩薩,這個地位高了。《仁王經》上告訴我們,無生法忍三個位次,上中下三品,下品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上品是九地菩薩。再往上去,就不是無生法忍,叫寂滅忍,下品十地菩薩,中品等覺菩薩,上品妙覺果位,寂滅忍。所以,極樂世界一切萬物幫助菩薩修因證果,有這么大的好處,這樣殊勝莊嚴的功德。
念老下面引用《維摩經》,如《維摩經.香積佛品》里面一段經文,「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十方佛剎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為娑婆世界,實際上就是為我們這個地球,選擇一個適合我們根性的人的這種法門來學習。文殊菩薩為我們選擇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他說我們地球上這些人、這些眾生耳最利,看不清楚,他會聽清楚,就是聽的能力比看的能力強。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他修耳根,我們這個地方根性跟觀世音菩薩相應,所以觀音菩薩跟我們就特別有緣分,「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佛陀當年在世,一生講經說法,用音聲做佛事,沒有文字。我們再想想,在東方,孔子當年教學也沒有文字,也是講學。孔子是過世之后,學生從記憶當中把老師所講的那些話寫成文字,留傳給后世,這就是《論語》。釋迦牟尼佛也如此,佛入滅之后,弟子們大家來結集經藏,把佛當年所說的話把它記下來,寫成文字留傳后世。不過佛,確實他的學生多,有組織、有計劃來做這樁事情,叫結集經藏。主持這樁事情是迦葉尊者,負責復講是阿難尊者,阿難的記憶力特別好,佛所講的經幾乎他都能記得。就是復講一遍,五百阿羅漢做證明,同學,五百個同學做證明,有一個同學反對,那就得刪除。大家證明阿難所說的確實都是佛講的,沒有加一個字的自己意思,如果有懷疑,都把它刪掉。結集的方法這么樣的謹嚴,目的是取得后人的信任。
所以香積國他們眾生的根性是舌根最利,也就是你跟他講他聽不懂,你給他看他也看不懂,你叫他吃東西,一吃他就懂了,舌根最利。所以香積如來度眾生,都是做些好東西給大家吃,吃了就開悟,這么一個根性。不一樣,從飲食里面開悟了。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底下一堂再學習。
來自于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248集 2010/1/22 澳洲凈宗學院 摘自于凈空老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原文。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解》第三百零一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如《維摩經.香積佛品》云: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此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這是《維摩經》上一段話,說香積國的菩薩根性與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由此可知,《易經》上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一個真理,物總是一類一類的。人也是志趣不一樣,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因緣互有差別,興致相同的很容易聚在一起,興趣不同的就不太容易聚集在一塊。譬如喜歡娛樂場所唱歌跳舞的,喜歡這些的,跟我們喜歡聽經念佛的人,永遠走不到一起。我們的佛堂、講堂他們不會來,他們的舞廳、歌廳我們也不會去,跟這種情形一樣。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他要接引各個不同根性的眾生,也分別不一樣的國土,相同的根性他會生在一起,他有一個引力。在佛法里面講他能看到光,這個光看到他很熟悉、很歡喜,自自然然他就到那個地方聚會,諸佛世界亦如是。娑婆世界耳根最利,用耳根用習慣的人,也自然到娑婆世界來了。香積國這是聞香,聞香是五根里鼻根最利,他聞香能開悟,舌根最利,他嘗味能證果。
所以維摩居士「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這個香積國教主這尊佛,「以何說法」?用什么方法來度化眾生?「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不用言語,不用文字,「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律行就是戒律威儀,用什么方法教他?用眾香就可以。眾香,我們相信這個香的氣味眾多,品類不一樣,這是那個國土的天人,凡圣同居土的。「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此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菩薩至少是方便土的眾生,他不是同居土的,同居土的是天人。就如同世尊教六道眾生,我們講普世的教育,講什么?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這一定是相同的。佛說這些都在《阿含經》里面,所以阿含這最初十二年是普世教育。菩薩是大乘里面才有這個稱號,小乘里面有聲聞、有緣覺,這個世界人天接著就是菩薩,佛教導他們,是讓他們坐在香樹下。我們知道這個香樹品類一定非常復雜,代表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善根福德因緣。聞此妙香就能夠開悟,就能夠證果,契入如來的境界。
「今極樂妙香亦復如是,功德無邊,普熏十方,廣作饒益」。極樂世界的寶香,前面我們看到過,不但是性德的流露,而且有阿彌陀佛本愿德行的加持,所以它有無邊的功德,也能叫十方眾生聞到佛的香,見到佛的光,最普遍的利益是幫助他增長正念,增長信心,這是最普遍的。如果善根深厚,福德因緣在將成未成之時,這個關鍵的時刻,聞香、見光都能觸發他的開悟。這個我們在古大德、祖師大德記載里面看到很多,所謂六塵說法屬于這一類。《華嚴經》上有一句話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意思很深,很不容易理解。這些經論我們讀多了,慢慢就能夠體會到,那是為什么原因?我們現在也模模糊糊知道一些了,因為沒有一法不是性德流露,既然是性德,那一切都是能會通的。我們講三種現象,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它是通的,它當中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才體會到佛所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高下差別,都在眾生自己根性不相同,外面境界確實沒差別。我們講這三種現象都沒有差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能令聞香眾生,皆修佛行」,他開悟,他契入了,「塵勞垢習」這是煩惱,我們這邊大乘經上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華嚴經》上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不起」,用這個方法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開智慧。下面說,「見經中第二十品」,第二十品是「德風華雨」。「極樂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這是第二十品經文上說的,「其香復熏十方世界」,這些都為我們顯示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是諸法實相。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念佛法門,即指持念阿彌陀佛圣號,深信切愿求生極樂世界之法門。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綱宗,如車三輪,缺一即翻。以己之信愿持念為正因,感彌陀世尊大悲宏誓接引為強緣,二力感應,仗佛威神成就往生之事。
修持這個法門,實無奇異特別之處,何以故?所謂愚夫愚婦與知與能,若男若女,若老若少,若貴若賤,有口之人,誰不能念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耶?肯不肯念而已耳,以其事相上人人能念,個個能持,故大師云無奇特,也是勉勵大眾之意,令卑劣之人,不生怯若之想。然凈土法門,雖則事相人人能修,而究其玄理,則唯佛與佛乃能窮盡,何以故?全是如來果海,等覺尚未全知,佛以果地覺做眾生因地心,令眾生稱名往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所謂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修此門須深信佛祖誠言,不可懷一念之疑心,信為道源功德母,若有懷疑,便成障礙,以心地有疑慮,則被此疑慮隔礙之故,便不能感應道交了。須信裟婆的的是苦,極樂的的是樂,信我念佛決定往生,以佛無虛愿之故,若欲詳知,可看藕益大師六信之開示。既能深信,必能發起切愿,信愿既具,定會精進力行,必然之理也,三法既具,則當生便可成辦凈業了。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臺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舉世尊之開示,但念是專念之義,若有人專志念佛,便是三昧之業,無上深妙之禪也,以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無有過此三昧王者曰無上,理玄無邊而難窮,義蘊無盡而微妙,故云是深是妙,修此深妙之念佛三昧,非無上深妙禪而何耶.
天臺宗古德開示的四種三昧,即常行三昧,也名般舟三昧。常坐三昧,即一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也名法華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即隨自意三昧也。同為念佛,念佛三昧,乃三昧之中王者,猶如百官朝皇,極貴極尊,最不思議。
云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凈功莫克。
云棲即蓮池大師,一句阿彌陀佛圣號,乃是佛之果德,所謂德不可思議,名號也不可思議,以名召德,馨無不盡故。佛圓滿之果德,究竟之智海,能收藏、通、別、圓及頓、漸、秘密、不定之教法,能攝律教禪密凈之五宗,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理難思,融攝無礙故。此法門如是之殊勝,修持尤如是之簡捷,奈何現今之人,將此法門看成權淺之小法而不肯修習,甚至鄙之為愚夫愚婦的功夫,安知文殊普賢這等大菩薩也修習此法,華藏圣眾皆求生極樂。不知愚夫愚婦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圣人也有所不知,正以此法門,其理極深,難信難解,故致世間之人,難以起信,不但如此,通宗通教之士也有不信者,不但如此,二乘圣人及權教菩薩,也有難信者也。既不能深信,便無切愿可言,信愿不深切,則理也無精進力行之事,故此終日泛泛動動嘴皮,不肯死盡偷心,古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以無深信切愿,念佛便易懈怠昏散之故,則凈業何可成辦也?
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
還有一些欲求明此三昧之人,遂用方便取巧。以參究念佛是誰者為悟第一義之事,而不知現前此念能念之心,本來空寂離諸過失,全絕百非,正不必頭上安頭,無事生事,刻意離絕。所念之佛號,全是如來莊嚴之萬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超越凡情,泯去計度,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也。如此,則何須去談說個什么玄妙之理哉,須知能念所念,既然當體無非實相,全事即理,全修即性。提起便是,所謂:身到含元殿,何處問長安。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只貴乎保重此深信之一念,死心信受,穩當行去,晝夜精進,念他個十萬聲佛號,或者五萬,三萬,日日如是,信愿真切,精進淳篤,念佛不息,如囚徒望家鄉,如游子憶慈母,畢命為期限,不令念佛缺失懈怠,能如是而不得享往生之果報者,三世諸佛世尊,便是妄語了,有是理乎?然諸佛世尊,真實無妄,既如是,如此念佛則決定往生無疑矣。一往生已,即登不退,一切法門,自然現前受用,佛力加被,彼土清凈,何法不能學,何果不能證者也?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凈聚戒,亦在里許。
學道之人,所忌諱者,朝三暮四,修持不專,如張三李四之喻,遇見修教觀者,便思維章句尋摘文詞。碰到學禪宗者,又欲隨其參究下轉語之事。遇見修學律宗者,即欲學衣缽之威儀等事。如此則成了不了不清之行,弄到后來,四處皆成畫餅之妄想矣,以其心不專一,散漫之故。不知一句佛號,專心憶念,最易成就,念到一心不亂,深入三昧,大勢至菩薩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既得心開則三藏經教之妙理,宗門轉語機鋒之公案,全在此三昧一心之中,乃至三千之威儀,八萬之細行,三凈之聚戒,皆不出此三昧之中矣。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所言真能念佛之人,則能將身心世界,毅然放下,厭生死苦故,欣凈土樂故,怖畏無常故,知諸法身心了不可得故,放下此身心世界,即是莫大之布施。貪嗔癡也不再現行,也不計較是非得失人我之相,不間斷夾雜,也不妄想紛飛,決定求生凈土,不為一切法門知識之所搖轉,六度圓修,念佛該攝矣。
試自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祖師所示之真念佛法,學人須自行檢查省察,若身心世界仍然掛礙不舍,執六塵緣影,四大假合為身心世界,由我執而發貪嗔癡,計較是非人我,終日盤思無益俗事,念佛之心數數間斷,妄想紛飛如雪花飄蕩,動輒為外境乃至其他法門知識所搖奪,則不能當此真念佛人之事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后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行人要生凈土,立志得到一心不亂功夫。也無其他方法,當在最初用功的時候,計數念佛,念得分明,記得清楚,功課不缺,日日如是熏修,只期念佛往生為事。念至久久,自然功夫純熟,所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自可漸入佳境,不念自念,然后功夫成熟,計數與不計數皆無礙矣。如若初學下手,便要夸口虛榮,心不踏實,愛說好聽話,要學不住相,要學圓融之能事,自在之隨意,便成自欺。不知末法凡夫,要他系心一境,也不可多得,何況要他不住諸相也。若信不深,念佛自不能精進,愿力也不懇切,縱然稍有薄解,教理能通達演講,轉語能隨機對答,以其未斷煩惱惑業,皆是生死邊的事,和了脫生死不相干,臨命終時,隨業流轉,嘆無力已晚也,方知口頭三昧,語言活計,此刻用它不著,望大眾珍惜,保重此念佛法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