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07日1 星辰在線
屈指一算,從1991年10月到現在已經有足足15年的光陰。15年來,我結識了上千名殘疾人,采訪、制作了數千篇廣播報道,我所負責的《殘疾人之友》節目被中國殘聯、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授予“文明進步的窗口、增進理解的橋梁”的稱號。但最讓我開心的,還是我已經成為許多殘疾人信得過的知心朋友。他們愿意向我訴說他們的心聲和感受,愿意和我分享他們的成功與快樂。他們對我的信任和支持是我做好這個節目的基礎。回顧15年來我的采訪經歷,有許多感人肺腑、觸動靈魂的往事至今還歷歷在目,令我今生難忘。
從陪伴流淚到奔走呼吁
做殘疾人工作,流的眼淚要比做其他的工作多得多。因為,許多殘疾人的生活真得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艱苦,而他們也要比許多健全人堅強、執著。采訪中我經常為他們的困苦感到心酸而陪伴他們流淚。就這樣,我的心與殘疾人的喜怒哀樂交織在一起,走過了15個春秋。我會經常抽時間去探望殘疾人,或打電話關注他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每天我除了編輯工作之外,還要認真接聽來自全國各地殘疾人朋友的電話,解答他們的問題,傾聽他們的訴說,并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去年十月,我接到了安徽定遠縣孫義杰的電話。孫義杰是一位肝硬化患者,家中六口人,妻子患有精神殘疾,89歲的老母親雙眼失明,還有三個孩子。因為生活困難,兩個女兒小學沒畢業就外出打工了。另一個15歲的男孩,在2002年檢查出先天性心臟病,現在病情越來越嚴重,需要立即做手術,否則,生命會有危險。然而,高達幾十萬元的手術費,對這個貧窮的家庭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孫義杰給我打來電話,訴說了自己的困難。我理解父母對子女的這份愛,有哪一個父親能夠看著年幼的孩子死去呢?我在安慰孫義杰之后,馬上在節目中安排了播出,并在《殘疾人之友》的博客上刊登了他的情況,呼吁社會各界好心人能夠伸出幫扶之手,幫助孫義杰度過難關。同時,我寫信給安徽省省長反映孫義杰的情況,并聯系上了山東某醫院的一位心臟手術專家,把孫義杰孩子的病歷傳真給這位專家,希望這位專家能夠考慮到孫義杰的家庭情況,盡量不收或者少收錢。專家看后認為孩子的病很嚴重,但他還是愿意幫助這個孩子做手術,并表示會盡量少收錢。孫義杰的困難有望得到解決,我的心里松了一口氣,我祈禱老天保佑這個手術能夠成功,讓這個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生活。
他們是我的良師摯友
俗話說:知足草根香。我們追求富足的生活、絢麗的光環,在追逐的同時,我們感到疲憊、憤怒,甚至對生活不滿、抱怨。然而,在與殘疾人朋友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感恩,這讓我在浮躁的生活中能夠保持平靜。
我認識的殘疾人孫恂,她19歲時因患重癥肌無力,全身癱瘓,從此失去了自理能力,如今,她已經快70歲了。在她那里,我聽不到她的半點抱怨和不滿。她說:她很滿足,因為她有親人的愛,有朋友的愛,還有她喜愛的文學,有這些足夠了。她告訴我:人在生活中應該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不去抱怨自己失去過什么,這樣才能懷著感恩的心,度過每一天。
她的這句話讓我很受啟發,一位如此不幸的殘疾人都能學會感恩,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呢?
殘疾人朋友還讓我學會了堅持,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不論生活多么艱苦,堅持就是勝利。
南京的馬恒毅20多歲時因公傷造成頸部以下高位截癱。堅強的小伙子沒有向命運低頭,殘疾后他決心掌握無線電技術,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于是,他用舌頭翻書,一點一點地啃起電學方面的書。當時,小伙子連吃飯勺都拿不動,可為了學焊接,他每天堅持活動手。奇跡出現了,他居然能躺在床上用兩只手夾著電烙鐵學焊接了。但由于手無力,有時電烙鐵會掉在胸前,他的胸前至今還有燙傷的疤痕。我采訪他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為周圍的鄰居義務修理無線電了,由于每天趴著工作,他的兩個胳膊肘已磨出核桃皮般的厚厚的老繭。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錚錚鐵漢”。殘疾人朋友教會了我做人準則:要與人為善。這就是我和殘疾人朋友的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