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也可以是一種體面的職業
2011年11月03日
“我要漲工資,我要給同事加薪,我要讓更多人加入公益,我要讓公益人得到更多關注!”近日,公益從業者徐振軍在網絡上發出了“四要”倡議,得到了一個“公益界加薪哥”的綽號。與此相應,一項有關中國公益人才發展現狀及需求的調研報告顯示,大部分NGO從業者薪資收入在5000元以下,約占90%。低薪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公益事業人才的流失與匱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公益是一項充滿愛心、無私奉獻的事業,而公益人士也都該是一個個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活雷鋒。“公益界加薪哥”的倡議,顯然容易引來非議。一個大大的問號是:公益也可以成為一種賴以生存、甚至獲得體面收入的職業嗎?公益從業者,是否應該為自己的工資待遇而耿耿于懷呢?是的,其實沒有什么不可以。
一個社會的公益事業,應該有兩個目標值得追求。一是要吸引越來越多的公益資金和公益資源,二是要讓這些公益資金和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運用,幫到最多的人。就此而言,讓公益組織規范化運作,以及讓公益成為一種專業化的職業,都顯得尤其重要。即使有錢人越來越多,捐助的公益資金與公益資源也越來越多,但愿意全副身心投入公益事業的愛心人士,未必跟得上需求。何況,好心人未必就辦得成好事,公益項目的運作、資金的運用,也需要專業化的人才。相應的工資,看起來占用了小部分的公益資金,但是效率提高就是一種節約。出于公益形象的需要,刻意壓低賬面工資,未必就是真正的節約。近期一些公益組織屢屢曝出的負面新聞提醒我們,缺乏公開透明的監督,也許表面的低薪下面就是灰色收入的高薪,而專業人才的匱乏則可能導致資金的低效率使用。這樣的局面,反過來又制約了慈善捐贈的熱情和公益事業的發展。
在很大程度上,公益從業者作為一種職業,也是人才市場的一部分。公益組織要吸引相應人才,除了精神的召喚,需要拿出真金白銀,在人才市場上參與競爭。如果你工資待遇低、福利保障差,當然就吸引不了人,也留不住人。這是市場機制下,人才的理性選擇,也是目前公益事業面臨的一個現實困境。
當然,低薪乃至無薪的愛心人士,是公益組織可資利用的寶貴資源,這樣可以大大節約成本。公益組織之間,也需要充分的競爭,這種競爭促使其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這樣才能贏得聲譽、吸引捐款。公益事業在這樣的自由空間和競爭機制下,才能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