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浙江頻道(2007-02-1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2月13日電(記者 李亞彪) 前不久,中央領導就發展網絡文化提出要求,倡導文明辦網上網,凈化網絡環境,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和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思想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
中央提出打造健康網絡文化可謂審時度勢。不可否認,互聯網僅僅用十多年時間,就打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的迅速擴張,考驗了一個社會求同存異的包容度,但更拷問著人們的道德水準與榮辱價值觀,畢竟社會包容不等于沒有道德底線。
“886”就是“拜拜了”,“貓”就是調制解調器……“網絡語言”作為網絡文化發展的一個標志特征,正在被社會各個層面所接受;網絡歌曲的風靡、"網絡紅人"的走俏、網絡小說的暢銷,一批網絡"文化人"不再被社會看作是不務正業;在論壇中,網民可以像學者官員那樣評點時事,抨擊社會丑惡現象;在網絡文學與網絡音樂創作中,網民可以隨意創作自己得意的作品……越來越多的網民正在感受到整個社會對網絡文化的包容度。
在社會對網絡文化的包容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畸型的文化繁榮現象。由于在網絡文化中參與者具有隨意性,文化交流的責任具有不可追蹤性,網絡義務具有可逃避性。網絡文化的“超級市場”,同樣產生了非道德糟粕,網絡犯罪、網絡色情、網絡垃圾、網絡暴力不斷出現,趣味低級的文字、圖片、視頻成為很多網站提高點擊率的手段。在有的網民手中,互聯網成為惡搞成風、顛覆傳統文明的工具,并到了讓人無法容忍的地步:最近,網上有消息稱,有一款"人品計算器"的軟件在網上流行,如果把"雷鋒"輸入,就會告訴雷鋒的人品得分。
在網上,有時真的讓人搞不懂:會寫好文章的不如會偷拍的;能說理的不如直接罵人的;搞原創的不如搞剽竊的。網絡垃圾對健康文化的挑戰步步逼進:比如從"銅須門事件"暴露出網絡文化對個人隱私的挑戰,網絡的開放與交互性使得現代整個公民隱私保護制度賴以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條件發生了變化,連一些領導干部都不能例外;再比如網絡文化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挑戰,真的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地隨意下載電影或圖片嗎……網絡文化出現"浮躁癥",現在不少家長和老師都排斥學生上網、中央大力倡導文明上網之風并非空穴來風,社會的包容度在這里必須要不大不小地打一個折扣。
社會對網絡文化的包容是有道德底線的,有悖社會基本道德和倫理的事件注定要在網上引起“聲討”。去年年初,有網民在網上公布了一組一名女子用高跟鞋踩踏一只小貓,直至將其腦袋踩爆的視頻截圖。這組圖片在網上廣為轉發,憤怒的網民自發調查虐貓女子身份,直至虐貓者在網上檢討,并向網民道歉。網友的神通廣大讓人驚訝,僅用4天時間就將虐貓者查出,而且將其姓名、年齡、照片、單位、電話、郵箱、QQ、身份證號甚至車牌號,一并貼到網上。
道德問題不是剛性的法律所能一下子解決的,更需要行業自律與網民的積極參與。據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網站為規范網民的上網行為,積極探索網上實名制。比如西祠胡同很早就推行論壇實名制,鼓勵網民用身份證實名注冊,此后又推出"真實網民",通過提供比非實名網民更多的服務和功能來發展實名制。這些都是很好的苗頭。
正是由于社會的包容度,我們的網絡文化才會如此繁榮;但任何一名網民都要時刻清醒地告誡自己:社會包容不等于沒有道德底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