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收到了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葉小文、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的邀請函,邀請我參加4月22-27日在陜西西安舉辦、香港閉幕的國際道德經論壇,此次活動會邀請海內外的道教領袖和世界范圍內的專家、學者以及文化、經濟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加,前幾天我給組委會遞交了一篇《孫悟空:道釋儒三教合一的典范》的論文,得到他們的認可,希望我能在會上就中國道教和中國和諧文化做一個闡述。下面就是我的論文。

孫悟空:道釋儒三教合一的典范
六小齡童
不少學者認為小說《西游記》對佛教表現出來的態度是“肯定”的、“尊崇”的,例如明清時代的“談禪”說和現當代學者的“崇佛”說。但也有不少學者不同意這種意見,認為小說《西游記》對佛教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否定”的,甚至是“批判”的。這兩種意見各有其合理之處,但也各有其明顯的局限。將它們綜合起來,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具體分析,或許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了。比如小說里,佛教神團中的人物,諸如佛祖如來、觀音菩薩等,大都被寫成正面形象:小說把佛祖如來的手掌心寫得那么大,讓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都還翻不出去,最終輸給了如來佛祖,被壓在了五行山下;西天取經路上,每有大難難解之處,總是觀音菩薩、如來佛祖等前來相助,使唐僧師徒絕處逢生:這種安排和描寫,能說不是肯定佛教的表現嗎?可是,讓孫悟空詛咒觀音菩薩“一世無夫”,讓佛祖如來為阿儺、伽葉向唐僧索討“人事”的惡行辯解,讓妖魔精怪多與神佛祖師有“裙帶”牽連,觀音院的金池長老貪圖唐僧袈裟,竟想火燒唐僧一行人。這類描寫,自然也難說是對佛教“尊崇”的表現。然而,也要看到,這兩者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又不是完全一樣的,其間有主次之別,多寡之分。小說對佛教以“肯定”為主、“尊崇”較多,貶損雖有,但不多。毋庸諱言,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佛教的態度和傾向,當然同作者在生活中對待佛教的態度和傾向有著直接的關系,不可能沒有或不帶任何思想傾向,若借用當今的話來說,那只是一種“潛意識”的自然流露,而大多不是自覺地、刻意追求的。
《西游記》這部小說反映了儒家的“仁政、王道”思想。在小說中,唐僧作為一個佛門名僧,不僅時時處處以“慈悲為懷”,更常常是口口聲聲“仁義為本”。孫悟空雖然“猴氣”未盡,難免時有調皮之舉,但他對西天取經之大業則大智大勇、心誠志堅,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太白金星屢次以“仁義為本”,奏請玉皇大帝“招安”孫悟空,不可謂不是一個“仁者”。在雷音寺如來佛祖總論南贍部洲的那一段話里,斥責“多貪多殺”“不義不仁”之徒,與其說是替佛門講經說法,還不如說是在宣講儒家仁政王道之說。小說中的“過舜禹、賽堯湯”的大唐王朝“一天瑞氣,萬道祥光。仁風輕淡蕩,化日麗非常。……圣明天子正,忠義大臣良”就是一個“仁義”之邦、一塊“王道”樂土。“仁政、王道”正是儒家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
這部小說也表現了儒家的“忠孝節義”的名教綱常。比如,小說中寫唐僧奉旨西天取經,啟程前向太宗皇帝表示“愿效犬馬之勞”、“捐軀努力”;對眾僧發誓要“盡忠報國”。后來,唐僧被隱霧山南山大王俘虜之后,念念不忘君恩,他對思親的樵子說:“可憐,可憐!山人尚有思親意,空教貧僧會念經!事君事親,皆同一理,你為親恩,我為君恩。”又如,青毛獅子精變做烏雞國國王,雖然把烏雞國治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由于它破壞了君王尊嚴、尊卑秩序,孫悟空照樣將其趕走,請出真王即位。他大罵妖道:“我把你大膽的潑怪!皇帝又許你做?”再如,第三十一回里,孫悟空對寶象國公主講說孝道:“你正是個不孝之人。蓋‘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夠勞!’故孝者,百行之原,萬善之本,卻怎么將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他還對唐僧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等與你做徒弟,就是兒子一般。”唐僧、悟空終不為女色所動,更表現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儒家倫理觀念。
《西游記》中,也不乏對道家及道家追求長生的探索和修行的描寫。孫悟空在花果山快樂無憂的生活,突然省悟到人脫離不了死亡,于是在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元合本神”中,飄揚過海,歷經數十載,終于尋到了菩提祖師,求取長生之道。菩提祖師說禪講道,孫悟空跟隨祖師徹悟了諸多佛道真理。但菩提祖師告訴悟空,他雖然已注神體,可以活到五百年,但以后還會有更大的難以逃脫的磨難,會奪去其性命。所以,要想長生不老,還要躲過“三災利害”:“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后,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熏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鴰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這是道家對追求長生中會遇到的災難的知識,所以,菩提祖師又教給了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憑此本領來躲避“三災”,求得長生。 .
通過《西游記》中的這些描寫,我們可以對道家的本領及風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道家通過修煉,不僅可以得道成仙,獲得五百年的長生,此外,道家還掌握了可以躲過更大的天災的本領,可以讓人永遠不死。道家不但追求長生不老,而且還要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的生活。乘鸞駕鶴,來去自由,天地日月、世間萬物都可以為自己所用。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令人向往呢?難怪歷史上有很多君王權貴崇尚仙道,供養道人修仙煉丹。因為他們不但要保持自己富貴榮華,而且要求永遠的長生不老。
實質上,小說《西游記》非常明顯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內容。首先,它反映了儒道佛三教的基本義理。這部作品的主旨雖然不是“勸學”、“談禪"和“講道”,可是它的確寫有大量“勸學”、“談禪”和“講道”的內容。
其實,在小說《西游記》的藝術描寫里,明顯地反映了三教相融合的情形。比如,在小說描寫的“安天大會”上,儒教和道教兩大神團人物就聚會一起,慶賀如來佛祖收伏“妖猴”的勝利,特別是道教諸神紛紛捧著明珠異寶、壽果奇花獻與佛祖作謝。這正是佛道合一的充分表現。其實,在整部小說里,佛、道兩教作為兩大陣營,始終都是相互呼應、同舟共濟的,從來沒有分庭抗禮、明爭暗斗過。
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教的區別也不是很明顯,往往有道士口出禪語,佛徒言若儒生的描寫。像孫悟空的蒙師須菩提,他本應是佛門大弟子,但其所傳授的卻又不像是佛法,他“說一會道,說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教給悟空的長生之道竟是金丹大道的一套教理,實際上,他更像一個仙家道長。菩提祖師就是一個佛、道合一的人物。再說悟空、八戒、沙僧三人,他們都曾入道修煉、位居天官,可以說是道教中人。后來為佛法所收伏,皈依了佛門,成了佛徒。在他們的語言中就常常是禪、道混雜,神、佛不分。唐僧又怎樣呢?他本是佛祖如來的二弟子是他西行啟程之前在唐皇和眾生面前講的話就很少佛氣而儒味甚濃,像什么“愿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之類的話,完全是地道的儒家思想和語言。有位學者稱其為“戴著僧帽的儒士”,不無道理。更有甚者,在佛祖如來的口中,竟然也摻入了儒家的觀念與術語,像第九十八回寫唐僧師徒來到雷音寺進見如來佛祖時,如來對其說道:
“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
佛門中哪有仁義禮智、忠君孝親之談?佛儒相混、融合為一,顯而易見!此外,在小說的回目標題、詩詞的文中,也有大量儒道佛混雜不清、融合為一的情形。
我前半生最刻骨銘心的事就是用了十七年的時間拍攝了一部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攝制的41集電視連續劇《西游記》,這和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的時間是一樣的。我家族四代人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演繹海內外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美猴王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且該劇仍為在中國乃至世界重播率和收視率最高的作品,在該劇拍攝前,我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初前往北京白云觀體驗生活,向各位老道長親臨教誨,獲益很大。從此對中國道教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執著的鉆研,我也曾多次拜訪任法融會長和黃信陽副會長,請教諸多道學教義,并得到二位道長的墨寶以鼓勵,衷心地希望參與今年四月份的國際道教文化論壇,為建立和諧社會、弘揚道教文化和振興猴王精神做出微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