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學誠法師出席宗教界慈善座談會
2012-03-23

  學誠法師出席宗教界慈善座談會

  2012年03月23日            來源:佛教在線

  2012年3月22日上午,國家宗教局召開全國性宗教團體和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女青年會全國協會負責人座談會,就進一步學習貫徹《關于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精神以及辦好“宗教慈善周”活動進行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出席座談會并在會上做發言。內容如下:
  
  在宗教界學習貫徹《關于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學誠法師
  
  尊敬的王作安局長、蔣堅永副局長,
  
  各位領導、各教同仁:
  
  我們很高興參加今天由國家宗教事務局組織召開的宗教界學習貫徹《關于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座談會。剛才認真聽取了旦巴司長關于意見出臺前后有關情況的介紹,很受啟發。
  
  《意見》下發一個月以來,中國佛教協會與中國三大語系億萬佛教徒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備受鼓舞。現在就《意見》的貫徹落實,聯系佛教界的實際情況,談一些學習體會,請大家指教。
  
  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經歷了三十余年的快速發展, 2010年成為緊隨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收入分配失衡所引發的貧富分化,越來越成為引發社會動蕩的主要因素。
  
  目前國家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動員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大力發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對于全面解決僅由市場機制形成的初次分配及由政府調控機制形成的二次分配而產生的種種不平衡現象,具有非常重要的補充作用。
  
  作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包括佛教界在內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具有獨特的優勢。具體談三點認識:
  
  一、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具有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明確的道德指向。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因為沒有現實經濟利益的回報,所以需要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具有充實的精神境界作為支撐。凡是流傳至今并廣為世人認可的宗教信仰,通常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能夠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以眾生福祉為追求的目標,從而更容易持之以恒地從事利益民眾、利益社會的公益慈善事業。佛教中所特別注重的慈悲精神,便是這種情懷的真實寫照。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慈心,便是希望眾生得到一切快樂;悲心,便是希望眾生離開一切痛苦。這種完全以眾生的苦樂為重,完全以社會的需求為重的責任意識,是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巨大推動力。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以這種慈悲精神去推動公益慈善事業,與借助種種事業傳教,需要加以明確地區分,這也是宗教界人士從事公益慈善事業需要明確的一個原則。這就與企業家、藝術家從事公益慈善,并不會寄希望于接受幫助的人從商或從事藝術是同樣一個道理。若是內心寄有這種期望,那就是對接受幫助的人設立了條件,便會降低公益慈善本身的價值和品位。
  
  二、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具有豐厚的積淀和優良的傳統。宗教信仰,自從形成之日起,便具有良好的延續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及時代的變遷,盡管宗教信仰本身也在變化,但宗教信仰的根本精神卻是一脈相承的,宗教信仰的各種傳統儀式,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就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方面,有些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優勢之一。就漢地的佛教傳統來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設立了類似今天慈善基金會的“無盡藏”,南齊時設有類似今天慈善醫院的“六疾館”,到了唐朝又出現了類似今天福利院、養老院的“悲田養病坊”。當然更不乏放生造林、修橋補路等傳統。到了民國,佛教寺院也開始參與興辦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這些傳統的公益慈善模式,即便在今天也還是有它們的廣泛適用性。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宗教界可以找到更多為社會民眾服務的契入點,在延續傳統中,更多一些與時俱進的創造。在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方面,宗教界人士應當具有更加開闊的視野,不宜僅僅局限于宗教在信仰層面的單一價值,宗教本身還有倫理道德、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價值。根據社會民眾的需要,宗教本身也應有自身的多方位發展。
  
  三、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具有堅實穩固的民眾基礎。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事業,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具有廣泛而持久的民眾感召力。信教群眾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適當地加以引導,就能夠成為穩定社會民心的一支重要力量。宗教雖然沒有國界,但宗教徒都有自己的國家。一個宗教徒,首先是國家的公民。這是宗教界人士應有的覺悟。中國的五大宗教,歷來都有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這也是宗教能夠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佛教中特別強調“上報四重恩”,其中就有報國土恩。有了這個基本的立足點,我們才能說,自己的生命是屬于整個世界的。除了報國土恩,還要報眾生恩。從事服務社會的公益慈善活動,當是報眾生恩的最好方式之一。
  
  由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政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六個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可以說為宗教界人士從事公益慈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意義重大,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意見》中不但明確了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積極意義、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目標任務,還列舉了從事公益慈善的主要范圍、基本形式,以及可以享受的扶持和優惠政策等重要內容,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與可操作性。關于這個《意見》的如何具體落實,談三點建議:
  
  一、加強宣導,啟迪公益慈善意識,策發公益慈善行動。盡管各大宗教在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中有諸多優勢,但要使這些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還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與宗教團體做好《意見》的宣傳與引導工作。信教群眾作為信仰群體,通常會有一些追求出世的傾向,無形中可能忽略社會責任的擔當,從而與社會進步與發展形成某種程度上的認識差異,這既不利于社會群體的和諧,也不利于宗教自身的發展。就佛教界來說,針對這種傾向,太虛大師早在民國時期就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發展方向,可以說,這也為二十一世紀漢傳佛教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這種基于人間的佛教發展模式,并不是要引導世間的人都要信佛學佛,而是將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帶到人間,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民眾的和睦。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沒有比從事公益慈善事業更好的方式了。
  
  二、積極支持,規范管理,加強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能力。盡管過去宗教界有很多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傳統,但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商業社會和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如何使公益慈善活動更好地跟上時代的步伐,融入社會,乃至于做出自身特有的貢獻,這也是宗教團體面臨的一個深刻挑戰。為了做好這一點,除了積極尋求各級宗教部門及愛國宗教團體的支持,并接受相應政府部門的監督之外,宗教界人士也應當積極參與社會主流公益慈善團體的聯絡活動。比如,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就曾參與2011年第三屆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年度論壇,并在論壇上擔任輪值主席,不但促進了佛教界慈善團體與社會慈善團體之間的交流,也提升了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在社會上的正面影響力。因此建議,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各宗教內部也可以開展慈善基金會年度會議和論壇,乃至各大宗教聯合召開年度會議和論壇,以促進宗教界內部以及宗教界之間各慈善團體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經驗交流,尋找各自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達到規范發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勇于探索,開拓進取,讓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動為社會轉型發展做出應有貢獻。目前國家發展正面臨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能否順利跨越這個陷阱,決定了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前景。跨越這個陷阱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之一,便是縮小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以及消除某些社會的不公現象。這就需要實現財富由富裕人群到貧困人群的自發或自覺的轉移。這種轉移的前提是民眾慈善意識或愛心的充分啟發,以及通過合適的社會平臺,讓普通的民眾更加愿意參與到慈善的行列中來。宗教界往往具足純粹的慈善精神,以及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因而在這種財富轉移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懷著對整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美好愿景的期待,中國五大宗教團體應當攜起手來,努力摸索出一條更加富有成效、能夠真正有助于社會走向公平正義的公益慈善之路。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