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中國信仰缺失?
2012年7月4日
鳳凰網華人佛教杭州訊 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的《宗教與中國社會倫理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西子湖畔召開。此次研討會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間建立對話渠道,共同尋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機的積極對策。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萬俊人,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安倫,浙江大學基督教與文化研究中心王志成,華東師范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李向平,南京大學哲學系圣凱法師,北京大學哲學系徐向東,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周國文,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傅有德,復旦大學哲學系張慶熊,中央統戰部李平曄博士等國內40余位宗教學、倫理學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成果斐然,但在歌舞升平的經濟繁榮背后,卻面臨著日益嚴重的信仰缺失危機,出現了諸如單純物質追求、精神文明荒廢、拜金主義嚴重、道德衰落、腐敗猖獗等問題。這些僅在三十年多前還會令人感覺聳人聽聞的道德淪喪行為,如今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常態。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安倫認為:當今難以找到任何國家的國民會如此肆無忌憚地不受倫理制約,道德衰敗無論從程度上還是規模上都超過了中國以往任何朝代。我國的公民道德體系已經到了亟待重新建設的關鍵時刻。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文明對話的不斷深化,文明多樣性和差異性存在,已被公眾所接受,并逐漸被視為一種理想的文化景觀、社會存在。不同文明之間的真正對話雖然很難,卻是可能的、也是被多數人所鼓勵的。在當今“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文明相遇、文化交流的頻仍,使“對話”成為首要選擇和最佳選擇。不同國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來彼此面對、相互碰撞。但人類的成熟,卻以不同文明的對話、多種文化的交流為標志。真正的共聚、共存和共同發展要靠對話來溝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認為:在文明沖突和文明對話中,宗教都曾起過非常重要或關鍵的作用。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的靈性資源和精神表述,在許多文化中都有其代表性意蘊和核心地位。宗教在當代中國新文化的構建中仍處于邊緣,人們對文化是否應涵括宗教內容也慎之又慎、極為敏感。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正是人們在經濟上“脫貧”、文化上“脫愚”和精神上“脫敏”的過程。如果宗教不能達到真正“脫敏”,中國社會的和諧構建則很難完成。
與會各宗教學者一致呼吁:在今后的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中,我們不應該、也不可以排斥宗教,拒絕宗教。
此次研討會上,還舉行了浙江大學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