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裔北京體驗志愿者生活
2012年07月05日
“在敬老院里,看著老人孤獨的待在那兒,心情真的很沉重,爺爺奶奶們說的話我有點兒聽不懂,但是我會對他們微笑,我想這也是一種愛的傳遞吧。”回憶起前不久參加的志愿者活動,黃雄峰笑稱自己仍需好好學習漢語。
來中國半年,黃雄峰正在一點點的熟悉北京的生活,衣食住行外,他似乎更追求心靈上的一份充實。“我聯系了朋友,然后一起去看老人,我覺得這是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不是面對面,很難相信說出這番話的大男孩兒今年只有17歲。
17歲,對于中國的許多孩子而言,依舊是待在父母身邊讀高中的年紀。作為一名印尼華裔,黃雄峰和許多華裔子女一樣,在很小的年紀肩負著父母的希望,只身來到中國,17歲,對于這些華裔孩子而言,更多的意味著一個人開始學習成長。
“來北京半年,我最重要的收獲就是學會獨立生活。在家里的時候,一切都是靠爸爸媽媽照顧,來到北京,只有遇到很大的困難才會去找老師幫忙。我想我可以自己處理一些問題,或者和朋友們一起解決問題。”
在黃雄峰的北京生活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叫“友誼”。聊天中,無論是學習、考試或是做志愿、游玩,他總會習慣性的說起“我和朋友們……”。“在北京不會孤單,因為有五湖四海的朋友,和朋友一起的日子總是充滿了快樂。偶爾會想家,但是還好,身邊總是有一群談得來的朋友陪伴。所以,一個人在外的日子,一定要多交朋友。”
談及在北京的學習,黃雄峰告訴記者他已經通過了漢語水平五級的考試。“在北京華文學院學習,老師們都很重視勞逸結合和實踐操作,因此學習起來壓力不會很大,任娜老師的課特別有意思,她喜歡幫助我們,課堂上很輕松。”
“學漢語,應該變成越來越有意思的事兒了。”黃雄峰依舊笑著,“我會在北京學習很久,規劃也是蠻長的,在北京華文學院修完三個學期的課程后,希望可以到對外經貿大學主修貿易,未來從事印尼和中國商貿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