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放生是慈悲護生的心
2012年7月19日
編者按:放生一詞源于佛教,也是佛門信徒的一種修行方式。它不完全等同于動物保護,因為其根本思想源于佛門慈悲和因緣果報。然而近期一些不如法的放生行為將這本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事備受詬病。那么佛教中究竟如何定義放生、放生有何殊勝功德,我們又當如何看待當下放生所面臨的種種現象、如何如理如法放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就此為我們做了全面的解讀。
佛教徒要樹立正確的放生觀念
買賣是一種社會關系,因此比個人行為能夠帶來更大范圍的影響。對動物予以尊重和保護,目前已成為全世界的普遍共識。買賣動物不但嚴重損害了動物的生存權利和自由權利,也對自然生態造成沉重破壞,更侵蝕了人類的道德良知。一些皮制品、骨制品及化妝品等的買賣帶來大量野生動物乃至珍稀動物的捕殺。如果沒有買賣,確實會極大減少動物的傷害和環境的破壞。佛教徒放生如果進市場購買動物,也會牽連進一步的采購與捕捉,因此必須謹慎對待,應注意避免進入現代市場經濟買賣鏈。
目前在愛護生命方面,消除和禁絕社會上非法的野生動物買賣是當務之急,是能夠產生最大社會效益的“放生”,佛教徒應該以各種方式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其他保護組織,從自身做起,并影響帶動身邊的人,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存環境。
中國佛教協會已關注到大規模盲目放生引起的社會問題,準備大力宣導教育佛教徒避免盲目放生,并由此機緣更深切認識佛教契應時機的問題。
以往佛教界曾經進行了一些努力,引導信眾科學放生,但是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還很不夠,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引導教育力度,需要更多的宣導渠道,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放生觀念。同時,放生活動要盡量爭取當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以己化人,避免造成對立。
社會人士提供的建議是非常寶貴的??梢钥闯?,社會上人們對于放生的精神內涵還是普遍肯定的,但是放生的具體操作方面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對于相關的輿論意見我們予以高度的尊重和重視,真誠的希望類似事情不再發生。
對于佛教信徒,我想說的是,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于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起,讓我們的善心、善行更加廣大圓滿。
在放生中應本著一顆真正慈悲護生的心,在個人生活中隨緣盡力去做,不應刻意追求數量和表面效果。不要在動物市場上贖買,不要選擇奇異陌生的物種。
日常生活中的護生行為可以多留心、積極去做,例如把飛到房中的鳥放出去,雨后把爬到路上的蚯蚓撿回花壇等。對販賣野生動物者,可向動物保護組織或公安部門報告,由他們解救動物,而不必購買。有條件者可參與動物保護組織、資助動物保護項目。另外可多種形式宣傳戒殺護生、健康素食等理念,勸化世人戒殺護生。能勸得一人戒殺、吃素,就避免了很多生命被害。
有人希望通過放生求得身體健康、免除災難等,那么這里的用心、發心就很關鍵,用心純正、發心廣大,功德就大,數量多則未必功德大。如果反而對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不但沒有功德,還有很大過失。因此,放生尤須謹慎而行,不可輕忽放任。
與時俱進,契理契機,行為世范,慎思隨緣。這是我最后對于放生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