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被上市是全社會的恥辱
2012年08月14日
自6月份以來,寺廟上市成為媒體與大眾熱議的話題。起因是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團將一座財神廟包裝上市,引發輿論嘩然。人們進而發現,四川的峨眉山、北京的潭柘寺和戒臺寺早已作為旅游資產上市,而五臺山、普陀山、法門寺等佛教名山名寺也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被積極運作著。媒體幾乎一邊倒地嚴厲撻伐:“寺廟上市,神鬼不寧”,“寺廟上市,離地獄有多遠?”國家宗教事務局嚴正聲明,反對以任何形式把寺廟捆綁上市。新浪的網絡調查則表明,85.5%的人不贊成寺廟上市,87.2%的人聲明如果寺廟上市,將不會申購其股票。
寺廟是宗教活動場所,在制度設計上,是為滿足全體民眾的宗教信仰需求服務的。但從目前的發展看,富于旅游價值的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道場正日益脫離其宗教活動場所的本義,而演變為利益集團的牟利工具。寺廟是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載體,蘊藏著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底蘊,寺廟上市一旦普遍化,在形式上就意味著中國的精神文化是可以通過股價計算并買賣的,“泰山今天幾塊錢?”“五臺山漲了還是跌了?”“法門寺漲價了!”“彌勒佛又跌了!”如是等等,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神圣性將從此不復存在,人們進入大山名剎,想到的不再是談禪論道、修養心性、道德提升,而是市值股價。一些中國人的道德淪喪已經十分嚴重了,現在又將道德與文明的重要載體宗教場所全盤商業化,使其失去教化人心的功能而墮落為牟利工具,中國的人心還如何收拾得起來?
寺廟被上市,宗教要自強。佛教與道教寺廟要充分認識商業化的危害,堅守宗教底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所有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都應堅決取消門票,與門票經濟劃清界限。凡是寺院自己收取門票的,一律主動取消;凡是景區包圍寺院收取門票的,堅決要求開通宗教活動通道。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像著名的廬山東林寺、石家莊柏林寺、廈門南普陀寺,都是沒有門票的,也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受到民眾的贊揚。現在寺院被上市的重要動力就是賣門票,一旦從根本上取消了寺院門票制度,寺院被上市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
宗教要自強,協會要變強。自古以來,中國的佛教、道教的組織體系都比較松散,現在看來,在現代化條件下,如果長期保持這種低組織性的形式,佛教、道教就可能有消失的危險。公元13世紀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就是先例。在門票泛濫、寺院上市、假僧盛行的情況下,今天的佛教、道教協會必須負起維護行業聲譽、保護行業安全的責任。
協會要變強,宗教局要更強。當傳統宗教活動場所淪陷于市場經濟的大潮時,我們看到的,只是對一些旅游部門、地方政府如何唯利是圖的批評。在國家的制度設計中,自縣級政府開始,直到國務院,都有專門的宗教事務局,其重要職責就是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以滿足國民的宗教信仰需要,這是政府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具體落實。而門票制度私設經濟門檻,損害了公民基本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
寺廟被上市,是全社會的恥辱,沒有贏家。自從盤古開天地,中華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全世界唯一綿延不絕之文化。在數千年的歲月里,中華民族不僅以物質財富喂養子嗣,更創造出偉大的精神文明哺育族群并奉獻人類。我們有老天爺、有送子娘娘、有財神爺、有城隍、有佛、有菩薩、有神、有上帝,我們才有超越短暫肉體生命的更高追求,我們的道德才有了更深厚的基礎,我們才更有動力去建設一個溫馨宜居的社會,我們的社會才會溫情脈脈。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把中國建設成天人合一、充滿溫情的宜居世界。在老百姓那里,這就叫積德。在學術上,這是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