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佛教提高市民素質促進穩定
2012年08月20日
文化、教育和慈善方面
文化、教育和慈善三大社會功能是佛教的優良歷史傳統,也是佛教確證其社會價值的重要所在。當代都市佛教位處文教資源集中、工商業發達,且人口密集、人口素質相對較高的城市,因此,在文化、教育和慈善方面較山林佛教有很大的優勢,同時發揮都市佛教這三個方面的社會功能也是佛教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實踐人間佛教的重要途徑。
文化上的傳承與開新。中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這得益于古德高僧和文人士大夫的共同推動,自古士人與知識僧人的交往留下了一段段的佳話,他們的文化交流碰撞起無數的智慧火花,共同譜寫了中國哲學史、中國藝術史和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篇章,離開對佛教文化的研究,哲學史、藝術史和文學史都是不完整的,同時佛教文化的形成也是佛教積極吸納和融攝中土固有文化如儒家、道家的結果,可以說儒、釋、道三者的相互建構共同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樣態。當代都市佛教可利用自身和都市資源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如向市民開放寺院圖書館、組織佛學講堂和佛學沙龍、舉辦少兒讀經(這里的經不限于佛經)班、成立文化藝術研究所、發行期刊雜志和音像制品等等,還可以定期舉辦文化周等活動,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加對佛教的義理、倫理、文學、藝術、建筑等方面的了解。例如上海玉佛寺每年舉辦的“覺群文化周”活動,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一般包括主題征文、書畫攝影、佛法講座、人文講座、主題學術研討會、放生等佛事,還有慈善晚會等等內容,可以說“覺群文化周”的舉辦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得到了政界、教界、學界、媒體和群眾的大力支持??傊际蟹鸾炭梢酝ㄟ^各種途徑和形式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無疑有助于市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城市文明的建設。此外,當代佛教也應如古代佛教一般,以開放的胸懷來對待一切優秀文化,不斷發展和豐富自身,銳意創新,為繁榮中國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佛教的教育功能在近現代都市佛教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近代佛教界主要是通過廟產辦學、辦學保產創辦佛學院校和中小學,前者如在上海創辦的華嚴大學、上海佛學院、法藏學院、楞嚴專宗學院、靜安寺佛教學院等;后者為社會上貧寒家庭子弟接受教育創造條件,這其實也是佛教慈善事業的一項內容。例如近代上海佛教界為了對抗天主教、基督教帶有殖民色彩的辦學,提振民族精神和維護民族自尊而創辦了一些學校,如同岑小學、留云小學、世界佛教居士林第一義務小學、靜安義務小學、南翔鄉村小學、興慈中學等。其中,興慈中學最具影響,校名“興慈”是為了紀念興慈法師辦學功德而定,學校于1947年2月20日正式開學,招收初、高中學生267名,聘請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20余人。有一半學生享有減免費待遇,師生一律素食,充分顯示佛教辦學之特色。興慈中學校風嚴肅,頗得社會好評,故創辦以來生源漸增。興慈中學有自己的?;铡⑿S柡托8琛F湫S柺?ldquo;仁義禮智信”,其訓育原則是:一、發揚興慈大師濟世濟人之精神;二、陶融美德;三、信仰自由,但不得毀損佛道;四、培養優良學風,嚴禁參加外界活動;五、發展個性,獎掖天才;六、提倡素食,勵行節約。當代都市佛教在教育方面繼承創新,創辦學校的層次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高等教育,在辦學方向上也注重職業技術教育,如創辦醫學院、技工學校等,這方面臺灣佛教界有著豐富的經驗。當然在今天,都市佛教的教育功能不僅僅限于辦學方面,它與佛教的文化功能相連互動,佛教在文化活動方面的很多舉措同時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慈善事業是佛教利樂有情的重要內容,是佛教大乘菩薩道精神的體現,對佛教而言有著優良的歷史傳統。尤其在近代中國社會,戰亂不止、災害頻仍、兵匪橫行,可謂民生多艱、苦難連連,都市佛教義不容辭地組織賑濟災民等慈善活動,并以此為契機成立佛教慈善機構和組織,展開佛教的慈善事業,畢竟在工商業和信眾集中的都市開展慈善活動,對都市佛教而言是非常便利的。在當代,都市佛教的慈善事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佛教界成立的諸多慈善團體已然成為民間慈善團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聯系廣大信眾、慈善人士和匯聚愛心的紐帶,具有很高的社會公信度和影響力,有些已聞名于國際,如臺灣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等。當前,都市佛教的慈善事業基本涵蓋了賑災、扶貧、教育、醫療等諸多領域,其方式也多種多樣,有直接針對個人的幫助,有針對社會弱勢群體,如創辦學校、醫院、養老院等。筆者認為,在政府不斷加大社會公益事業投入和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情況下,佛教的慈善功能可以和政府的社會公益職能結合起來,如可以通過在學校(主要的公辦學校)設立獎助學金的方式來代替佛教辦學,在公立醫院設立特殊掛號窗口的方式來代替佛教直接辦醫院,這樣既可達到慈善目的,又可以節約和提高善款的利用率,省去不必要的創辦和運行管理成本。之前,在政府財力有限、投入不足時期創辦的學校、醫院等機構可以相繼交由政府管理??傊?,當代佛教的慈善事業有助于減輕社會轉型以及重大災難所帶給人們的痛苦,撫慰心靈,給他們帶來溫暖和希望。
當代都市佛教的文化、教育和慈善三個重要的社會功能,環環相扣,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其作用的發揮不僅可以擴大佛教的社會影響,更有利于市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