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投資醫院是普渡眾生的幸甚
2012年08月27日
日前,深圳市政協委員金心異表示,深圳當地寺院弘法寺擁有巨大資金,最應該回饋深圳市民和社會,最佳的形式是由弘法寺出資成立基金會,建設一座大型三甲醫院,不以贏利為目的。對此,深圳弘法寺在其微博上回應稱,如有人牽頭此事,弘法寺愿意支持。(8月23日《新快報》)
佛法以普渡眾生為本,因而才有了“佛祖割肉喂鷹”的典故。不過,除了心靈的慰藉,以及信仰的培植,那么“普渡眾生”是否還有更好的表達呢?在戰亂時代,寺廟既是安身求保之地,也是解決饑荒的好去處。因為僧人們即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救人于水火,即或寺毀人亡也義無反顧,正是因為如此,佛教才為人敬仰而長盛不衰。
不過今非昔比,隨著價值觀的多元化,我們看到,佛教寺院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但功能卻在不斷弱化,特別一些地方搞的“外包模式”,經濟搭臺,宗教唱戲,公司辦寺院騙取錢財,使寺院成了一個斂財之地,佛門凈地的神圣感在不斷降低,銅臭氣卻越來越重,一些佛教從業者素質也廣為人詬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寺院的利己主義抬頭,社會責任卻在不斷降低。很多寺院通過各種市場化運作,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沒有回饋和回報社會信眾,而是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
只有索取,沒有回報,很顯然這不符合佛法的宗旨,也不利于其形象的提升。自然,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要求來看,寺院投資醫院更是踐行這一宏旨的最佳方式。一者,醫院本是救死扶傷之地,側重的是疾病的救治,保障的是身體的健康,切合普渡眾生的要義,在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二者,寺院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拋功利思維,構內心和諧之處,注重的是外兼修,可謂精神世界的“醫院”。兩者結合,則實現了身心的結合與效融。這是一種慈善的傳遞,也是一種道德的延伸。
事實上,教會辦醫院早是歷史佳話。時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前身齊魯醫院,為近百前年,美、英、加拿大三國的基督教會聯辦,為近代中國四大教會醫院之一,可謂聲名顯赫。其體現出來的無私與公益,在今天看來依然顯得難能可貴。雖然在當時,其間有著某種功利的目的,甚至包含一定的政治因素,但其運作模式,以及對于解決底層人群的困難問題,還是相當值得肯定和效仿。在寺院越來越自閉化、萎縮化和功利化的語境下,投資辦醫院不僅是一種模式的復制,更是一種內涵的提升。
當然,寺院投資醫院只是慈善實體化和具體化的一種方式,但不是也不應成為唯一模式,比如還可以辦教育。其難能可貴之處在于,這是一種基于自身角色定位,以及社會責任的自我覺醒,讓人看到了自我提升和外部延伸的希望所在。如此,社會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