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就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而那一種純粹也必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題記
時光如沙漏,短短十五天的時間已在不經意間從我眼前劃過。時間雖短,這卻是我度過的最有價值的一個暑期,赴一個熱情的期待,圓一雙渴望的眼神,體驗一份真摯,感悟一段愛的夢想,我從這些孩子身上學到的遠比我授予他們的還要多。
記憶猶新的第一天,我們帶著期望和夢想向著那片需要耕耘的沃土出發—窩凼小學,一路上,我們興奮地討論著對未知旅途的好奇和憧憬。我覺得這便是一種成長,做一名勤勞的園丁去精心培育著祖國更鮮艷的花朵。在窩凼小學將是我們和孩子們夢想起航的地方。
第一次站上講臺的激動,那一聲親切的“老師”,那一張張執著的面容,而今回首內心的那份悸動仍記憶猶新。有一些觸及心靈的東西,它總是指引我們去不斷追求,舍不得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每當憶起王從寬刁蠻熱情的拽我們去吃桃;張群坐在石頭上做作業的勤奮努力;宋華語給我們送菜的無私幫助;這一幕幕刻骨銘心的畫面,那一張張純真無暇的臉龐,我的內心就如潮涌一般,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了天空的顏色,嗅到了大山的靈氣,感到了對知識的渴望,聽到了對外面世界的向往。
第一次開家長會時那一種全新的充滿挑戰與創新的體驗,面對家長的熱情和期望,我們開始讀懂了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放飛的是希望;也開始體會到了留守問題的復雜性,那是一份三代人間的日思夜想,那是蒼老的容顏繼續書寫著歲月的滄桑,那是天使的年華里閃爍著迷茫的神情~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在這片期待愛的土地上,心懷對祖國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熱愛,化作一捧泥土,聚集成一條光明大道,能改變風的方向,決定水的流速,讓孩子們的理想之舟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家訪在支教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已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并且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讀書的花費在國家的幫扶下更低了,可為什么讀書的學生卻逐年遞減呢?第一期的家訪就讓我找到了所有的答案。我記憶最深刻是去張青余家中,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原本開學已經上初二了,但是半年前父親的突然離世,家中失去了頂梁柱一下就將她擊垮了,為了不增加母親的負擔便輟學回家,我很難想象,一個優秀的學生就這樣與教育失之交臂,的確,貧困是烏蒙山區的致命殺手,之后與他媽媽的交談中我們明白了另一個原因,她有一個姐姐是大專畢業,但是畢業后走上了跟普通打工者一樣的形式,所以這個事也在村中便有了讀書無用論,如果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那也就無情剝奪了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我覺得受教育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受好的教育更是我們所有人的目標,我們既然是老師了,那就有責任去幫助他們,哪怕只是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粒種子,我堅信那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抽絲吐綠,在希望的田野里茁壯成長!
十五天的時間真的好短,說好不哭的,卻在看見那一顆顆低垂的額頭時忍不住落了淚。尤其是我們離開前一天的晚會上,當我們最后每個人在臺上發表感言時,很多支教成員哭了,然后很多小朋友哭著上來抱住我們,下臺時竟然還有幾個男生偷偷的蹲在臺邊哭。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啊,即使我們認識的時間只有短短十五天,即使我們馬上就走了也許今后都不會再見面,可是竟然就這么像認識許久的親人般舍不得分離。走之前一直問我們要照片要手機號,一直說著不要走不要走……
支教是辛苦的,但也是感動的。我有幸走進了教育一線,在這里沒有了喧囂,寧靜的心境讓我們似乎回到了童年,與他們回味著過去的游戲,給了我們孩子們最純真無邪的笑臉;還有和老師們探討課題,心懷感恩的投入工作,一同用稚嫩的肩去撐起生命的藍天。也許我們短暫的幫扶無法使他們完全蛻變,但是我想至少我們為他們帶來了一次改變的機會;也許只有寥寥星光的夜空是暗淡的,但是當愛心得以延續,分享彼此的力量,即使一閃一閃的光努力也能將黑夜點亮!也希望將來的某一天學生們還能記起我們,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我們同樣祝福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對生活充滿熱情,依靠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文:羅晶 編輯:黃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