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公益性崗位面臨減員
2012年11月2日 來源:蘭州晨報
從2003年開始,蘭州市為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和困難群眾的再就業問題,開發了公益性崗位,此舉為緩減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期,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調研發現,近10年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吸納諸多就業人群的同時,也讓本就不充裕的就業專項資金面臨巨大支付壓力,當初積極鼓勵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正在蛻變第一步便是減員……
變化已經開始
10點20分,鬧鈴準時響起……但于鳳英已經不需要趕在11點整去社區夕陽紅餐廳報到,她的送餐工作由另一位大姐頂替。10月26日中午,于鳳英突然無事可做,她已經不再被別人需要,一個人坐在小板凳上,顯得悵然若失。此前一天,社區工作人員正式通知于鳳英,她的助老員工作正式結束。
今年50歲的于鳳英從來就沒有獲得過一份穩定的工作,年輕的時候受累于家庭無法工作,等孩子們逐漸長大,她卻失去了找工作的最佳年齡,先后打過十幾份零工,直到2008年社區招募助老員,她才得以以“志愿者”名義進入社區公益性崗位工作。西湖街道西街社區助老公益性崗位定編8個崗位,但一直有13名助老員在這里工作,于鳳英是其中之一。社區書記劉淑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如何給13名助老員和一名廚師支付報酬,因為這14名工作人員的報酬只能夠從8個定編的崗位工資總額里分配。
今年9月,七里河區政府成立了公益性崗位辦公室,對所有公益性崗位定編,實行一崗一人,工資統一由區就業局從就業資金里統籌發放。于鳳英當初以“編外”的身份上崗,如今定崗清退,她首當其沖。
鄭文偉已經再就業,他在一家單位值夜班,每個月有800元的收入。1999年,鄭文偉在七里河區一家國有企業下崗,當時,他感覺沒著沒落的。從機修工人到車隊維修工人再到車間團支部書記,雖然當過工人,但時間不長,鄭文偉沒有學到技術。下崗后鄭文偉發現自己一無所長,而那些有技術的同事早在企業效益下滑的時候就外出“找光陰”去了。鄭文偉在網吧值過班,幫人賣過板材,做過切菜、配菜師……
2004年,蘭州市開始綜治隊伍建設,這是政府為求職困難人員提供的公益性崗位,鄭文偉成了社區綜治隊伍中的一員。當初,他穿上綜治員制服走街串巷巡邏的時候,滋味并不好受,常常會受到同院的居民、以前同事的質疑:“一個月150元,你也干?”“這么年輕不出去吃點苦多掙些錢,當綜治員?”鄭文偉說,這些親近的人們是“怒其不爭”,出去打工,無論怎樣一個月都能掙個七八百元,覺得只有懶惰的人才愿意干這一月150元的工作。親近的人如此,那些陌生人的話就不太順耳了,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常常會有人說:“管的還多得很!”或話里有話:“下了崗的嘛!”因為喜歡這份公益性工作,鄭文偉仍然頂著風雨堅持走了過來……沒有想到的是,在他50歲剛過一點的時候,因沒有獲得公益性崗位續簽合同的機會,再次失業了。
鄭文偉不知道,他從事了8年之久的公益性崗位正在遭遇其設立以來最深刻的蛻變。蛻變的第一步就是減員,七里河區就業局分管公益性崗位的一位高姓副局長說,今年全區公益性崗位人員由3800多人減到3499人,其中綜治員崗位壓縮最多。
不堪重負的就業資金
“最低工資都漲了,我們的工資啥時候能漲?”交通協管員李佳慧面對記者采訪,趕緊把她最關心的問題提出來了。43歲的李佳慧是一位單身母親,交通協管員的工作她已經干了7年,工資從最初的300多元漲到現在的760元,李佳慧覺得生活還是緊張。
作為下崗女工,她目前掙的錢大部分都存起來續繳了每年4000多元的養老保險,再堅持4年,她就繳滿15年了,等到退休年齡,她每月就能領取700元的退休金了。李佳慧說:“經濟上考慮得不多,這個崗位就圖個穩定,也方便照顧孩子。”
2012年4月1日,蘭州市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760元調整到980元,李佳慧從那時就盼著漲工資,半年過去了,她的工資還是沒有變。
七里河區就業局高副局長說:“公益性崗位最低工資沒有調整以及最近壓縮公益性崗位數量,只是因為一個原因用于支付工資的就業資金面臨巨大壓力。”
在蘭州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得到的一份2012年9月13日印發的《蘭州市公益性崗位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用人單位應及時足額支付公益性崗位聘用人員勞動報酬,并為聘用人員購買社會保險。該條文明確指出,聘用人員的勞動報酬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其工資主要由政府發放的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用人單位支付的工資構成。蘭州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工作人員說:“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從區縣政府籌集的就業專項資金中解決,標準為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其余部分為用人單位向聘用人員支付的工資,標準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的20%。”
但是目前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的人員,實際上只得到了政府發放的公益性崗位補貼。蘭州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工作人員粗略算了一下,如果要補齊用人單位向聘用人員支付的工資,全市按照現有公益性崗位,一年要多支付4000多萬元。蘭州市公益性崗位多涉及社區平臺、社區服務、機關事務、公共治安和維護穩定等幾個大類,很少有企業類的公益性崗位,因此,多出來的近4000萬元將由政府財政埋單,對公共財政而言壓力不小。
蘭州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提供了一組公益性崗位補貼和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發放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計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84656人次,發放金額5.38億元;發放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17806人次,發放金額5336.66萬元。2011年全市共使用就業專項資金2.66億元,其中用于發放崗位補貼1.48億元,占到了57%,此外,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0.54億元,占比達20%以上。工作人員這樣分析數據:“就業工作有諸如就業培訓、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十大項工作,公益性崗位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所用經費過半,其他工作怎么做?”
崗位冷熱不均已至臨界點
城關區環衛局道路清掃保潔隊第二管理站負責人說:“2007年最多的時候,我們站公益性崗位上有十五六個人,現在只有3個了。”
趙慧清是其中之一,也是這個崗位上干得最久的一個,她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干了4年。2003年,趙慧清下崗,一直打臨工,月工資最高拿過600多元。2007年就業局開始大量招聘公益性崗位用工,她最初并沒有選擇環衛工人的崗位,只是其他崗位都招滿了,只有環衛崗位空缺多,她就干了這個。
趙慧清所在的公益性崗位屬于勞動強度大、衛生條件差的崗位,由于薪酬與其他公益性崗位相同,人員變動更為頻繁。蘭州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的工作人員說:“大量非技能性崗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諸如社區工作的各種“專干”、交通協管員等公益性崗位則是香餑餑,這些崗位占總數的45.1%。
蘭州市目前有市、區(縣)兩級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市級開發的崗位有600個,區縣開發的崗位有39種,就業人口1.8萬余人。有關人員調研后承認,“受就業專項資金限制,目前公益性崗位就業人數已經迫近臨界點,公益性崗位招聘必須變只進不出為不出不進。”
“公益性崗位里,綜治員類崗位是最龐大的群體。”城關區就業局社區服務辦公室的杜青霞說,“城關區去年開始就沒有再新增公益性崗位了。”據介紹,今年7月份以后登記愿意干公益性崗位而未能夠滿足的就業困難人員有三四十人。
在崗位有限的情況下,《蘭州市公益性崗位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就業困難人員在公益性崗位的聘用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希望通過合理流動,為新增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崗位,但是此舉遭到了在公益性崗位上的一些人的強烈反對。蘭州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工作人員對此頗為無奈,“很多人把公益性崗位當成了職業去做,滿3年出不去,新增就業困難群體就進不來,這個崗位設計之初遵循的"過渡性、救濟性"屬性就失去了意義。”
一個好消息是,2012年1至9月,蘭州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口7萬多人,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的只有1100多人,選擇民營企業、靈活就業的人群更多了,相比之下,公益性崗位目前已非就業主要渠道,而這也為公益性崗位最終回歸其本意有了現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