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呂麗委:“孟母堂”繼續開課
2007-03-27


九年義務教育的一統天下,竟然出現全日制的私塾,在應試教育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背景下,引發爭議也就理所當然了。

文/本刊記者 陳  濤      攝影/本刊記者 馮  睿   《三月風·新聞人物》2007年第1期

課間休息時,孩子們和老師的全家福,后排中立者為周應之和呂麗委


今年七八月間,上海市松江區教育局與“孟母堂”曾一度要對簿公堂。引起爭議的焦點是,部分學齡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沒有到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反而在“孟母堂”接受“私塾”教育。2006年11月28日,國家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首度表示,非義務教育以外例如私塾的各類學校,按照有關部門程序批準也可以申辦。據悉,這是自50年代初以來我國首次允許個人開辦私塾。沒有辦學許可證能否辦學?目前“孟母堂”暫時并沒有被關閉,孩子們讀經聲依然不絕于耳。“你不要管外界怎樣,只要看到繼續在辦這就對了。”孟母堂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認識“孟母堂”
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因為特殊原因不能或不愿去教育部門主辦的正規學校學習,為了讓他們受到教育,他們必須給這些兒童提供家庭教育。這些相互認識,并有相同理念的家長,就自發地組織在一起,共同聘請家教。“孟母堂”因此形成。
5位老師帶著近20個年齡在10歲上下的孩子,老師24小時陪著孩子,教育方法則是“不講課文、不教英文單詞”,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作了學生自學背誦各種經典,包括《易經》《論語》,以及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莎翁樂府》等英文典籍。其間老師只需站立在側,偶爾提醒一下孩子們在讀過的地方劃上一筆,讀幾遍下來逐漸形成一個“正”字;或者等著要求自測的學生過來背誦。休息時間則是梅蘭芳和尚小云的錄音,要不就是門德爾松。這就是呂麗委在上海創辦的現代私塾——“孟母堂”。 
“孟母堂”坐落在上海市西南郊的一片別墅群內,面積約300平方米,大廳內擺著孔子的畫像、董其昌的畫以及《論語》《資治通鑒》《老子》等經典,古樂聲陣陣,這些都是呂麗委自己奉為經典的東西,“不要求他們馬上懂,就要求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
這里一天的課程是這樣安排的:上午8:00到11:30,上課前集體念一遍《弟子規》,課內將前一天學的《易經》自己讀20遍;下午1:30到5:00,讀英文《仲夏夜之夢》,老師根據每個同學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然后每人發一臺CD機,根據自己的進度,聽音、跟讀,下課前,再匯報自己讀過多少遍,看是否達到要求。不同于一般小學的40分鐘課程,“孟母堂”每堂課長達近兩個小時,其間不休息,但課堂氛圍極為自由,出于頑皮的天性,互相打鬧一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這里的數學課也和外界非常不同,專門請來的老師最不贊成目前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認為那是培養賬房先生的。他的教學方法也和“孟母堂”的文科學習一樣帶有大膽的想像色彩,第一次上課就教小孩子開平方根,對小學適齡兒童們講授從加減法到微分幾何乃至拓撲學。
由于私塾內的孩子大部分是全托,所以“孟母堂”除了上課外,早上會有早鍛煉,下課后會有休息和娛樂,比如踢足球、打籃球等,或者收看《孔子》《三國演義》《大長今》等被認為“對孩子成長有益”的電視劇。

呂麗委其人
呂麗委的公開身份是,英國莎士比亞學會會員、國際莎士比亞學會會員、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教師,近年來,她又多了一個的身份,孟母堂(讀經私塾)教師。
皮膚微黑,有著閩南女人的外表,可是普通話口音極其純正。“是上師范學校的結果。”呂麗委笑著解釋。面對記者,她的開場白就是:“你了解讀經教育嗎?”她說這樣溝通起來會容易一些。
1989年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后,呂麗委被定向分配到廈門一個重點小學教英語。但是她的用心并不在教學上,“我當時已經覺得,這樣的教育只能顧及中等程度的孩子,太優秀的孩子和成績不好的孩子,都會被這樣的教育毀掉”。她把很多時間放在課外教育上,她讓幾個朋友把孩子送到她這里補課,“我大概是唯一補課還貼錢的老師,不收他們錢,還買東西給他們吃”。當時讀的是英文名篇選讀,按照中文讀經的方法,只背誦,不講解,結果幾個孩子英語成績上得非常快。
1995年底,呂麗委的侄兒出生了,她開始在家里嘗試進行讀經教育,“覺得可以從他身上去探究很多東西”。“當時,只要是唐詩我就讀給他聽。到10個月的時候,他會說話,自己在澡盆里面,就會說‘紅掌撥清波’。”讓呂麗委覺得更興奮的是另一件事。一次,她把兩歲的侄兒帶到老師家。呂麗委怕侄兒把老師的茶具玩壞了,就讓他到旁邊玩,不曾想孩子竟嘆道:“唉,獨在異鄉為異客。”呂麗委認為這不是侄子聰明,而是自己的讀經教育有了效果。
1998年,在廈門的呂麗委聽了臺灣王財貴(一個讀經倡導人,主張向孩子從小灌輸經典,反復背誦)有關“讀經教育”的演講,很是激動,覺得自己一直在尋找的教育方法有了答案,可以教孩子背誦中英文經典。“我是完全接受牟宗三先生觀點的,也是讀經運動最早的參加者”。呂麗委開始了自己的試驗——在廈門少年宮舉辦兒童中英文讀經培訓班。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周應之,一個熟稔金融資本運作的商人,也在經商之余發現了新的“人生樂趣”,成立了“紹南”文化傳播公司,推廣“讀經運動”。
2002年,呂麗委的女兒出生,她要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當時就覺得完全沒必要上幼兒園,那里面浪費的東西太多了。”至于別的孩子都會去上的音樂舞蹈補習班,她也覺得犯不著去和一些不夠專業的老師學習,“我放最經典的東西給她看,電視上總是芭蕾和歌劇,要不就是京劇,她熏也被熏出來了”。她的口氣中有足夠的自信。

另類化生存
由于不堪應試教育的重負,放棄普通全日制教育,進入以誦讀國學與西學經典為主的“孟母堂”,某種意義上,家長們的選擇有些無奈。
送子女來“孟母堂”的家長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大中小學教師,另一類是商人。他們大多具有高等教育背景,但對現行的教育體制比較失望。據周應之介紹,這些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他們認為傳統的讀經教育經過幾千年的考驗,能夠教育孩子具備完備的禮儀與健全的人格。他們推崇回到孔子和莎士比亞,做人從讀經開始。還有部分孩子則是父母親下了決心要讓他們出國,所以對國內的教育都不是特別在乎。“他們說要孩子學會做人就好了,不要求他們成績怎樣好”。而在呂麗委的理解中,學會做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背誦“四書五經”。
其實早在周應之成立“紹南”文化傳播公司之初,他們就希望在廈門的中學推廣“讀經”。只是中學生們興趣不高。“學校的垃圾站里,被揉爛的儒家讀本在垃圾堆里四處散落。”“我們需要有另外的更好的方法推廣讀經。”呂麗委說,“這個方法,不一定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內的。”這才有了在家里自行開展讀經教育,以讀經替代小學教育,最初學生只有4個,那就是“孟母堂”的開始。
孟母堂的教學地點原本設在上海城區內桂林路一幢別墅內。在上海市食品監督局的檢驗員堅持要求進入孟母堂對學生伙食的衛生標準進行檢測后,周應之把學生搬到了如今的城郊錦軒別墅區內。如今的別墅3樓上,臥室內相當局促地擺放著七八張雙層床。“我們這里都住不下了,只能讓他們走讀。”周應之說。
有關部門經過調查,認為孟母堂并不能提供完整的科學的教育。例如,孟母堂幾乎不講授自然科學,所傳授的社會科學知識,也與現代文明社會脫節。但周應之認為,這種論斷是“對傳統文化無知的表現”。“我們中華民族依靠這些知識生存了幾千年。”他說,“我們缺少的是從中吸取營養,而不是用所謂的現代文明來片面否定。其實從《易經》里就可以發現包括所有自然科學的終極真理。”對于老師們很少解釋那些深奧語句的學習方式,呂麗委這樣解釋,“講解并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把這些經典記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自然會理解。”
在這里,考察學生的價值標準完全是“中國方式”,“德行”考察超過了一切,學生從家里歸來都要提交一份家長填寫的表現考察表。上課時姿態也是很受關注的:手腳不能亂動,不能東張西望,心要靜,這些繁瑣的要求甚至比一般學校還要多。“禮讓”的孩子往往受到稱贊,而亂動、不聽話的孩子則還是看起來是“有問題”的孩子,但是在這里,他們不會因為這個受懲罰,只是會讓他們在孔子像前默想自己犯下的過失。
對于記者提出的“孩子要在這里學習多久”的疑問,周應之說:“他們在我這里學習是沒有畢業年限的,只要他們覺得能學習到想要的知識,就可以繼續學習下去。”隨后他又補充到,“最起碼高中畢業前沒有必要到外面的學校。”周應之拒絕用任何帶“學校”、“機構”的詞語稱呼孟母堂,他堅稱,“孟母堂就是家長們聯合自發舉辦的家庭教育 。”對于紹南文化傳播公司對于“孟母堂”式教學的推廣計劃,他也避而不談。對于家長們每月繳納的2000余元費用,周應之解釋說,這是必要支出的平攤,不能認為是收費。■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