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華達大學的伊斯梅爾·贊加尼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終于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只人獸混種綿羊,它的體內含有15%的人類細胞。
對待人類克隆技術,國際社會盡管存在激烈的爭議,但是在以下兩個方面還是能夠取得共識的:其一,對生殖性克隆的普遍反對;其二,在贊成治療性克隆的陣營中,態度也是非常謹慎的,而且明確反對將人類細胞用于與非人類配子結合,禁止開展人類嵌合體胚胎試驗。我國政府也持這種態度,衛生部還頒布了相關法規。種內克隆技術引起的相關倫理爭論熱潮尚未消退,如今,“人羊”的誕生,又將為這場注定是漫長而激烈的爭論提供另一個熱點。
該項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在綿羊體內“種”出病人需要的各種可移植器官。這樣看來,對于被現代醫療技術宣判死刑的許多患者來說,不啻是一個福音。然而,與備受爭議甚至普遍抵制的人類克隆技術一樣,“人羊”面臨的倫理詰問包括以下幾個最基本的問題:
第一,在克隆技術中,面對受到質疑的安全性問題,科學家們也坦承:“其中有些事情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在此情況下貿然開展人類克隆技術,必將違反倫理。
第二,人類現在可以任意支配動物的生命,動物權利論者質疑認為,這是以人類自己為中心,肆意侵犯動物的權利。那么對于“人羊”,將會有更多人參與到質疑中來,因為要弄清其本質到底是動物還是人,真是個重大問題,它(或他)到底是否擁有人權?如果沒有,依據是什么,在于其體內的人類基因或人類細胞比例比人類少?那么,誰又能定下一個標準,怎樣的比例才是人獸分野的決定性因素?誰又有權下這個判定?
第三,在法律規定仍不完備的情況下,類似的生物克隆技術走得太快,發展太自由,后果也將是災難性的。法律的預防與控制手段雖然總是被視為保守主義的,但是對于人類社會,這種將技術自由腳步放慢的規則體系,是一種保護性的保守。因為,我們從不期待一場技術浪潮導致的卻是無可挽回的社會倫理災難。
來源:文新傳媒網--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