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愛心屋代銷蘋果引質疑
2013年01月18日 來源:文匯報
東方網1月18日消息:上海交通大學本學期的最后一個學生創業團隊,這兩天趕在寒假前匆匆成立。這個團隊由12名來自農學院、管理學院等學院的大學生組成,他們要做的項目,就是通過網絡建一個平臺,幫來自農村的師生直銷家鄉土特產,進而探索邊遠地區農產品網上銷售的渠道。
這個創業團隊的成立,源自上海交大飲水思源BBS上的一場“口水戰”:“綠色愛心屋”為農村學生代銷蘋果,這公益與營銷掛鉤的做法,是否讓慈善變了味?
5萬斤蘋果的“愛心營銷”
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生褚曉兵去年底在飲水思源BBS上發的帖子,引起了大學生的普遍關注。他在帖子里寫道:“家中種了幾十畝蘋果,沒想到豐收帶來的卻是蘋果大量積壓。因為今年根本沒有收購商來收購蘋果,院子里的蘋果堆成了小山,辛勤耕種了一年的爸爸媽媽看著蘋果直發愁。”這個帖子很快引來大量跟帖,有同學詢問如何訂購蘋果,也有同學幫著為推廣、倉儲和訂購出謀劃策。
交大“綠色愛心屋”的負責老師陳恩桃看到后,不僅幫褚曉兵在微博和人人網上進行轉發,還通過學校“愛心屋”的愛心網站等宣傳平臺,為褚曉兵家的蘋果進行推廣。接著,“愛心屋”利用現有的愛心網絡訂購模式,讓師生網購愛心蘋果,并為這些蘋果提供存儲倉庫和現場銷售場地。因為“愛心屋”的參與,褚曉兵家的蘋果迅速找到了買主——單單通過“愛心屋”訂出去的蘋果就有2600多箱,每箱10斤,25元。另外2500多箱蘋果也在短短兩周之內,通過網絡被一“搶”而空。
是愛心公益還是商業營銷
褚曉兵家的5萬斤蘋果賣完了,可大學生們的質疑也出現了:“愛心屋今天賣蘋果,明天就可以賣香蕉、木瓜么?愛心屋的幫助對象是限于交大學生還是只要跟交大學生有關的人和物都行?”“蘋果收購價只有1塊多,交大博士要賣兩塊五一斤,這是愛心,還是商業營銷?愛心屋算不算公器私用?”有同學提出,“褚曉兵家雖然是農民,但看照片他們家并不困難,為什么要愛心屋來做這件事情?”……
作為交大校內最主要的慈善公益平臺,綠色愛心屋是交大內部愛心幣的流通中心,也是校園內的“愛心中轉站”,有8000多名師生注冊。注冊愛心屋的師生都會獲得50個愛心幣,貧困生注冊后可以獲得800個。
而在平時,捐贈物品可以獲得等值的愛心幣,同學參加志愿服務和勤工助學也可以獲得愛心幣。愛心幣可以在愛心屋購物,而愛心屋收入的愛心幣還將繼續用于幫助校園的貧困師生。陳恩桃說:“愛心屋算是學校官方的公益組織,主要是幫助校園里的貧困學生,或者為遇到困難的同學提供解決方案。而這8000名實名注冊的師生,都是愛心屋組織的捐贈和公益服務的長期參與者。”
因為賣蘋果,愛心屋連續幾天成為交大BBS上爭論的焦點。雖然也有不少同學支持愛心屋的做法,認為“愛心屋的出發點是好的,大家踴躍購買,幫師兄解決困難的出發點也是好的。有爭議,只是說明還有值得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陳恩桃還是感嘆:“愛心公益和商業的界限真的很難分清,因為網上確實有很多打著公益旗號的營銷活動,同學們有疑問很正常。”
成立創業團隊分清商業和公益
爭論中,上海交大農學院有學生想到了更深一步。原來,農學院有一個學生社會實踐課題組,已經連續三年對農產品經銷進行了跟蹤。他們發現,土特產尤其是農產品短期滯銷現象并不是個別案例;蔬菜瓜果等農產品在產地的收購價和市場上的零售價相差大約有10倍;每年的農產品收購并非完全有規律可循,信息不暢也是農民中存在的普遍現象,由此,大白菜爛在地里,甚至成噸的藍莓爛在種植地,都是常事。
褚曉兵也說:“蘋果滯銷是我們村里的常事。村里的農民幾乎從不上網,每年有收購商來時,大家就賣給收購商。如果收購商提供的價格不合適,就摒住不賣,再接著等。至于下一撥收購商什么時候來,根本沒人知道。結果倒霉的就是農民。”
陳恩桃說,交大有不少來自農村的師生,前一段時間也有老師在校園內推廣家鄉滯銷的特產水果。“要是能將滯銷的家鄉特產整合推廣,做成大學生創業項目,愛心屋以后也就不必再承擔公益和營銷面目難辨的風險。”
最終,12名來自各個專業的大學生達成了一致:組建一個創業團隊,先著手引進師生們家鄉的特產到校園來直銷,減少中間渠道成本;再通過統一的網絡平臺擴大銷售,為師生提供價廉物美的各地特產。而交大管院的教授也“插手”了,他們將把“愛心蘋果”的銷售事件作為案例“解剖”,為創業團隊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