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務人員的醫德究竟如何?似乎很難說得清,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你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而上海市衛生局卻是在做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想要將說不清的醫德說得清,其依據就是創造了“醫德檔案”。如果檔案里面說好,那該醫務人員的醫德就是高,反之則低。事情似乎也一下子變得單純起來。然而,醫德終究是屬于道德的范疇,道德從來不是僅憑一個小小檔案所能解決的,這樣想來,上海市衛生局的想法顯得過于“天真”,或許他們就是坐在辦公室里“異想天開”而來的。
在我看來,“醫德檔案”存在著“道德化”硬傷,其發展的趨勢必然是“形式大于實質”。
其一,在沒有建立科學的醫德評價體系之前,“醫德檔案”所記載的內容必將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記載的內容顯得雜亂而無序。如何評價一個醫務人員的醫德?這是個復雜的事情。它的依據也并不是收受“紅包”、商業賄賂這幾個方面這么簡單。它的設置與各方面的權重都必須是科學的。如果沒有科學的評價元素,其檔案充其量是一些資料的堆積罷了,且漏洞百出。其背后是各種不公平的麻煩也將會層出不窮的出現于我們的眼前。
其二,“醫德檔案”只是在醫院內部或在衛生系統內“傳閱”。它走不出衛生系統,也導致了它的“不純潔性”及“生命力弱”的特點。眾所周知,評判醫務人員最有發言權的是患者。可患者卻根本無法參與“醫德檔案”。而且,如果患者想要知道自己面對的醫生的醫德究竟如何?他(她)惟一的辦法是查“醫德檔案”,然而,他(她)卻無從查起,因為醫院不會向患者開放。
其三,“醫德檔案”的作者是誰?這是個問題。誰有資格來寫“醫德檔案”?如果是醫務人員自己寫,或者是醫院領導寫,這都很有可能導致其“表面的繁榮”。有時會出于“護犢之心”而出現有選擇的記錄,那就很可能使“醫德檔案”變得與真相越來越遠。
不是說“醫德檔案”毫無是處,作為一個新的嘗試也未嘗不可。不過,由于它在天性上屬于“道德范疇”,在后天的評判上也是由“道德人”來操縱。這種“道德化”硬傷決定了它不可能走得漂亮,走得富有成效,其最終會走向形式化,變成“雞脅”。
其實,“醫德”就在患者的心中,只要看看一個醫生的面前站著多少的患者,只要看看一個護士的臉上有多少笑容,就知道其“醫德”是高還是低。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