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下崗女工踏上公益之路
2013年04月17日
王蘭蘭,臨滄人,下崗女工。2001年,她的女兒小佳麗被查出患有腎炎,媒體報道后許多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但病魔還是在2005年奪走了這個小生命。女兒臨走時留了一句話:讓母親完成她未了的心愿,回報所有的好心人,特別是那些需要幫助的貧困山區的孩子。為了完成女兒的遺愿,王蘭蘭利用自己微薄的低保工資踏上了志愿者之路。
為貧困地區捐衣服、照顧孤寡老人、開辦愛心食堂……她的事跡被央視作為“最美的中國人”在欄目中播出,還被云南省婦聯評為“十佳感人母親”,被云南省委宣傳部評為“昆明好人”。
龍頭街附近的幸福家園廉租房小區,在這生活著幾百戶低保人群。
王蘭蘭自2007年入住小區后,逐漸了解到獨居老人的困難。于是,她開始關注100多位老人們的起居生活,只要知道小區里有孤寡老人和獨居老人生病,她都會做好熱騰騰的飯菜端到老人床前。
隨著需要關愛的老人越來越多,為了讓老人們吃得好一些并有一個交流的場所,王蘭蘭決定開辦食堂。為了讓老人吃得有質量,她擬定每餐至少三菜一湯,并且必須有肉。基于成本考慮,每餐收取3元錢。
廉租小區 獨居老人的食堂
前天(04月15日)中午,記者來到“愛心食堂”,食堂玻璃上貼著“就餐人員公約”,規定了就餐人員范圍:居住在幸福家園小區內60歲以上孤寡、獨居低保老人及部分殘疾、重病低保人員。
食堂面積不大,墻上掛滿了各種錦旗,“樂樂樂,感謝愛心食堂王蘭蘭等同志給我老來生活有依。”這是71歲何媽媽寫給愛心食堂的錦旗。
“都是小區里的老人送來的。”王蘭蘭說,這個食堂原是妹妹以4萬元的價格租下的小區一樓一個鋪面,本打算做生意。但找不到場地辦食堂的王蘭蘭說服了妹妹,將這一鋪面用來開辦食堂。一家裝飾公司得知此事后,愿意出資10萬元幫她裝修食堂。
此事還得到了20多名志愿者的響應,并愿意免費投工、投勞。“你看食堂里的這些姐妹都是義工,我在想自己是修了幾輩子的福氣才換來這些好姐妹的幫助。”王蘭蘭笑著說道。
除了幾位阿姨在廚房里忙進忙出,大堂里四名來自農大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成員也在幫著干活,他們每人手拿一把剪刀把干辣椒剪成若干小段。一名同學告訴記者:“因為平時有課,所以我們都是周末才來。有時幫著揀菜洗菜,有時幫著攙扶一下行動不便的老人。”
眼看著砧板上的肉要下鍋,可配菜還沒到,力求盡善盡美的王蘭蘭開始有些坐不住了,起身到外面打個電話,“怎么蔥和姜還沒拉過來?”
原來,一家企業給“愛心食堂”辦了張價值5萬元的超市購物卡,超市承諾送貨上門,但王蘭蘭直呼不實際不劃算,對著記者算起了經濟賬。“龍頭街上的南瓜1元錢我可以買兩個,在那超市要3元一斤,藕要9.9元一斤,以往只需48元就買夠一天的蔬菜,在超市里買的還不夠老人們吃一頓。說是免費送貨,你看就快開飯時間了都還沒送來。”
女兒遺愿 成為善心大使
大家正圍坐在一起剪辣椒,一位愛心人士走進了食堂。“你來啦,好久沒見你。”一件皮衣、短發干練,這位愛心人士拿著一張清單帶著4名志愿者逐一去小區里看望慰問孤寡老人。
“她是做生意的,偶爾會來看望孤寡老人。”王蘭蘭儼然已成為這名愛心人士的代表。由于居住在幸福家園小區,所以很多愛心人士都通過她找到最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
十多分鐘后,這位愛心人士又來到了食堂,塞給王蘭蘭200元,“6樓那位老人我看著還好,給他200塊錢。”接過錢,王蘭蘭在清單上老人名字前畫勾,“這個老人尿毒癥晚期,就像我女兒當初一樣日子在倒數了,很需要幫助。”愛心人士表示,自己還會再過來看望老人。
“現在已經放下了很多,但偶爾想起來還是會哭的。”8年時間里執著、堅定、風雨無阻地幫助著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王蘭蘭是為了完成女兒遺愿。
王蘭蘭原本有一個不寬裕但幸福的3口之家。2001年,她的女兒小佳麗被查出患有腎炎,而丈夫從小佳麗生病后,就很少回家。
媒體報道了小佳麗的病情后,許多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小佳麗的病情得以緩解。2005年,小佳麗的病情發展為尿毒癥,病魔在當年奪走了這個小生命。在小佳麗的日記里,最后一句話王蘭蘭至今記得很清楚。
“她說要賺很多的錢,要成為一名慈善家。”女兒臨走時的這個心愿,從此支撐王蘭蘭走上慈善的道路,做起了志愿者,這一做,就是8年。自從女兒離開后,做志愿者、照顧孤寡老人、為山區孩子送衣服,成為了她生活的全部。
“我一個下崗女工,哪里去苦好多好多的錢?我心里明白自己沒有這么大的本事。”王蘭蘭說,“雖然我不能在經濟上幫助他人,但是我可以換一種方式,為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一切都想開之后,明白之后,女兒的心愿不再是那塊巨石,反而成為王蘭蘭堅持愛心之路的精神支柱。
殘疾母女成了“心病”
就這樣,8年來,王蘭蘭跑了東川、賓川、臨滄、姚安、施甸等數十個地方,將各地好心人捐贈的大包小包的衣物,送給山區的孩子們。
王蘭蘭憶起去東川送衣服的經歷時說,每次把衣服送到孩子們手中,她總會感覺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看到那些貧困孩子拿到衣服后的歡呼雀躍,回到昆明后收到孩子們發來的感謝短信,王蘭蘭心里暖暖的,欣慰之余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每此時,王蘭蘭也會不自覺地想起女兒,甚至覺得“女兒還活著,只是去了另外一個地方”。
對于王蘭蘭來說,“運費”是一件十分頭疼的事情。王蘭蘭每個月拿著370元的低保。每次接到愛心物資,王蘭蘭都要將東西托運到貧困山區,這些年來,她走遍了云南的大部分貧困州市,比如臨滄、怒江,汶川、盈江這些災區,她也去過不止一次。而每次托運,少則一兩千,多則三千以上的托運費,讓王蘭蘭很是犯難。
“有時候愛心群眾們會幫我出,但一年跑這么多次,也不可能每次都讓人家出。”但在有人想給王蘭蘭捐點錢時,她的回答卻永遠都是:“你還是換成東西吧,我負責幫你們送就行。”
今年清明節王蘭蘭回老家臨滄給女兒“掃墓”,向女兒細說著“愛心食堂”的開業運行,向女兒訴說著一年來的點點滴滴。
從老家回到昆明,王蘭蘭不是一個人,她還帶來了阿娟(化名)母女。阿娟今年11歲,大眼睛、高鼻梁,微卷的長發讓這個漂亮姑娘惹人喜愛。坐在幸福家園小區的“愛心食堂”里,母女倆有說有笑。
阿娟似乎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將來會和母親一樣,與母親王芬(化名)說笑一會便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王芬則沉默不語無心看電視,她知道這次來昆明的目的意味著什么。
王芬小的時候四肢健全,只是有些偏瘦。長到8歲以后,一種家族病在她身上慢慢顯現出來,腳趾朝里長,走路也習慣性地用腳背走,成年以后,王芬的兩只腳整個的朝里橫著,走路只能借助拐杖,而手指彎曲不能伸直。
阿娟今年11歲,也開始有了王芬最初的病癥,王芬非常擔心女兒成年后也變成自己這樣的殘疾。王蘭蘭回家掃墓,除了把帶去的愛心衣服分給貧困戶,還留意到了阿娟母女。
再辦一所 愛心食堂
中午11點。離開飯時間還有半小時。王蘭蘭戴上口罩,系上圍裙開始炒菜。食堂原來每月還要交2100元的房租,但代管業務的物管公司看到王蘭蘭為小區內的孤寡老人做實事,今年以來免除了房租。
往大鍋里倒上油,待油升溫之后,往大鍋里倒進土豆泥,王蘭蘭用大鍋鏟開始翻炒土豆泥,準備為老人們做一道菜“老奶洋芋”。經過細致烹調,老奶洋芋、辣椒木耳炒肉末、炒魔芋豆腐外加雞湯,一頓營養搭配合理的午餐準備就緒。
老人們陸陸續續來到食堂,排著隊等著開飯。從成本上核算,一餐的價格大概是5.7元,靠著社會各方面的資助,每餐收費3元。但即使這樣,有些老人也拿不出每月180元的伙食費。
有的吃著吃著就不好意思再來了,有的每天給愛心食堂倒倒垃圾、給門口花盆里的韭菜灑灑水。王蘭蘭這時候總是悄悄自己拿錢墊上:沒事沒事,只管來吃就行。隔三差五,老人們會提出要求,想吃米線,想吃綠豆稀飯,想吃餃子,想吃湯圓……“我就是要讓他們過個開開心心的晚年,想吃啥就能吃啥”,說起這話來,王蘭蘭一臉的自信,在她眼里,這是她的責任。
王蘭蘭聽說盤龍區建蓋的廉租房可供700多戶入住,她盤算著到時去統計一下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我想到那邊找地方再開一個食堂,到時候有輛舊車更好,方便我來往兩個地方。”
王蘭蘭說自己遺憾很多,只想趁活著的時候多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現在回頭看來,女兒的不幸使得我重生,摒棄了以前那些虛偽、虛榮的做人方式,現在的我活得更實在、更真誠。”
“愛心食堂”的二樓如今開設了“愛心洗衣房”,王蘭蘭和志愿者、義工們每天抽空還要為老人們洗衣服。王蘭蘭很忙,每天都在計劃著各種愛心事宜。“我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幫就幫,能‘化緣’就幫大家伙‘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