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0日上午,衛生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針對有記者喬裝成患者,將事先準備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醫院檢測,結果有6家醫院檢測出茶水有炎癥,從而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的“茶水發炎”事件。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說:“作為衛生行政部門,我們給予了這個事件足夠的重視,除了當地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的醫療機構和專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研究外,衛生部也組織了北京各大醫院和衛生部的臨床檢驗中心就這個事件進行專題研究。北京的醫療機構也用茶水作為檢驗樣本讓各大醫院進行了化驗,結果許多醫院的化驗報告也出現了假陽性。”
根據專家建議,這種做法首先有悖媒體記者職業道德的規范要求。其次,并不利于維持正常醫療秩序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毛群安就專家的說法作了解釋,他說:“醫療機構的檢驗,是針對比較有特有指向的檢驗品來測試,有一些只通過設備本身進行的檢測。如果是設計為對尿液進行檢驗的儀器,而放進去的是茶水,這個儀器并沒有首先鑒定是不是尿液的程序,它就會直接把樣本作為尿液來化驗。提供的監測樣品里面,只要有一些物質和尿液中可能檢出的物質有相似情況,那么儀器就會診斷出來,比如說白細胞、紅細胞、膽紅素這些物質,這些都是由機器來自動識別的。如果媒體都策劃這樣的新聞,那明天可能送檢的是啤酒,后天則是醬油,醫院要應對這種情況,就必須在檢驗程序前再加一個程序,要先鑒定送檢物質是不是尿液。如果是這樣,情況就復雜了,醫院就要把各種可能的樣品都進行檢驗,最后認定這個是尿液,再進行尿液的檢查和化驗。”
毛群安介紹,專家會有一種設計好的質控方法來檢測儀器的準確性。專家認為,醫院在檢查過程中,應該說沒問題,儀器的設計就像電腦一樣,程序都是設定好的,如果把程序打亂了,再讓儀器做檢測,那就沒法檢測了。毛群安最后強調,如果不懂化驗的技術要求,就別出心裁地想到這么一招,那就是在誤導廣大公民,這個事件本身已經使很多患者對醫院檢查結果產生了懷疑。
來源: 中國網